基本介绍:
《浮生若梦》是由法兰克·卡普拉执导,琪恩·亚瑟、莱昂纳尔·巴里摩尔、詹姆斯·史都华、爱德华·阿诺德等主演的喜剧片,于1938年8月23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军火商卡比为了兴建厂房赚更多的钱,不惜破坏居民生活的安宁,后被万达霍夫家族中快乐的气氛感染,选择与百姓同乐的故事。
获奖情况:
第11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
第11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导演 弗兰克·卡普拉
第11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女配角(提名) 斯普林·白灵顿
第11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编剧(提名) 罗伯特·里斯金
第11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摄影(提名) 约瑟夫·沃克
英文简介:
A man from a family of rich snobs becomes engaged to a woman from a good-natured but decidedly eccentric family.
[toggle title=谷歌翻译,仅供参考]
一个有钱的势利小人家庭的男人和一个脾气好但明显古怪的家庭的女人订婚。
[/toggle]
最火台词:
Grandpa Martin Vanderhoff: Maybe it’d stop you trying to be so desperate about making more money than you can ever use? 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 Mr. Kirby. So what good is it? As near as I can see, the only thing you can take with you is the love of your friends.
(全部台词)
幕后花絮:
- 莱昂内尔·巴里莫尔的关节炎非常严重,以致于在拍摄该片时每隔1小时就要注射止痛药。
- 1938年一般长片的电影胶片大概长为8000英尺,但该片的电影胶片长达329000英尺。
- 考虑到影片开拍前莱昂内尔·巴里莫尔的病情和伤势,剧本为他更改了角色设计。
- 原著舞台剧中只有19个角色,而该片中却有150多个角色。
媒体评价:
《浮生若梦》不仅褒扬了作为美国精神支柱的乐天主义,还揭示了一个更深的主题: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欣赏,才是真正的温暖。以往舞台剧改编的电影,多多少少都还传承着舞台剧的形式,基本上离不开舞台的“三一律”原则。而该片的场面调度相对以前的影片有了很大突破,打破了舞台的局限性,如在拍摄一对恋人在树下和孩子们嬉戏的片段时,镜头的景深作了试图突破舞台形式背景的尝试,就是影片的镜头包含了现实生活的真实元素,最大化地把现实世界通过场面调度揉化到有限的镜头范围内,这种做法将该片和以前依旧运用舞台原则的影片划分出了一个清晰的界限。一部好的电影总是能兼顾精英和平民之间的审美趣向,并在向时代提出思考和建议的同时,在艺术上寻求创新和突破,《浮生若梦》追求的正是这一点,而且做得很精彩(《读电影·百年奥斯卡最佳电影品鉴》评)。
图书摘录:
本片改编自获普立兹奖的百老汇舞台剧,采用喜剧手法宣扬敦亲睦邻的主题,给30年代面受经济萧条打击的美国大众予人际温情和生活希望。这部洋溢着乐天思想的影片勇夺当年金像奖最佳影片等大奖。故事描述华尔街巨子卡比为了赚钱而有意将工厂扩展到住宅区,但遭该地范德霍夫家族强烈反对。范家成员个个性情古怪,次女爱丽丝正好在卡比公司担任秘书,又和卡比的儿子托尼相恋,引起卡比的不满。双方的纠纷最后由德高望重的祖父居中调解,卡比也因而变成乐善好施的慈善家。(周黎明《西片碟中碟》)
空泛且过于美好的理想主义,还有反反复复的直白的教条主义;这根本不是一个切实的故事,活脱脱一场白日梦。
人生意义的终极讨论。浮生若梦,人生苦短,挣大把钱有意义么?还是自己开心快乐更有意义?为什么要放弃自己的梦想、快乐呢?最后的结尾很好,没有交代大富翁生意如何了。交代作甚呢,we don’t give a shit about it. 真好,这才是我真正喜欢的人生。让实用主义什么的都去s吧。
无论如何喜欢这片。世界需要一剂乐观主义的良药!讽刺恰到好处,幽默也恰到好处,说教有些,倒也没让人感到厌烦。过于理想化和结局大团圆,但,这些都无损本片的精彩和可看性以及轻松一刻。浮生若幻,该乐时就该乐乐,该紧张时就该紧张,毕竟现实不是一个人能改变的。
虽然卡普拉的电影真的都挺假的,而且故事又老套,但看他的电影就是有种让人心里很舒服的感觉。有时候特别恨某个人的时候,看了卡普拉的电影,就觉得何必去计较那么多呢?爱人如己,真做到了,其实自己会蛮开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