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这是一部现代风格的戏剧,介绍了生于维也纳,在剑桥读书的哲学家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的生平及思想。他的主要兴趣在于研究语言的本质与极限。
电影使用最简单的黑色背景,所有的投资都用在服装、演员以及灯光上,构图就像黑暗的启蒙主义绘画。Wittgenstein以一个小男孩的形象出现,他的少年时代很压抑,银幕上他的家人都身穿罗马人的宽外袍。一系列的小场景描述了他从小时候,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再到最终在剑桥当教授和Bertrand Russell以及John Maynard Keynes合作的生平。导演Derek Jarman使用了一些戏剧小品,还有富于想象力的小花招,比如出现了火星侏儒,来表现Wittgenstein的贵族举止,犹太背景,以及同性恋倾向。
英文简介:
A dramatization, in modern theatrical style, of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the Viennese-born, Cambridge-educated philosopher 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 whose principal interest was the nature and limits of language. A series of sketches depict the unfolding of his life from boyhood, through the era of the first World War, to his eventual Cambridge professorship and association with Bertrand Russell and John Maynard Keynes. The emphasis in these sketches is on the exposition of the ideas of Wittgenstein, a homosexual, and an intuitive, moody, proud, and perfectionistic thinker generally regarded as a genius.(详细剧情)
[toggle title=谷歌翻译,仅供参考]
维特根斯坦以现代戏剧风格对维也纳出生、剑桥教育的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的生活和思想的戏剧化,其主要兴趣是语言的性质和限度。一系列的素描描绘了他从孩提时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再到他最终成为剑桥大学教授以及与伯特兰·罗素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交往。这些素描的重点是阐述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他是一个同性恋者,一个直觉的,喜怒无常的,骄傲的,完美主义的思想家,通常被视为天才。
[/toggle]
出品:
英国(1993)/彩色
获奖记录:
1993年柏林国际电影节Teddy奖
剧照欣赏:
电影故事:
威尼斯出生,剑桥大学毕业的奥地利人维特根斯坦是著名的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家。影片撷取了维特根斯坦一生(1889—1951)中的若干个片段,讲述了他的生活和思想,刻画了作为一个同性恋者、一个直觉的、情绪化的、骄傲的天才思想家的形象。
权威点评:
在这部舞台化的,有着现代戏剧风格的影片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来自贾曼绘画风格的影响和影像所具有的思维的特性。卡拉瓦乔和维特根斯坦可以看做是贾曼跨越时空的两个朋友。电影当中光影构图,大量地运用了卡拉瓦乔的明暗法,而影像所显露出的思维和叛逆性格,也恰如维特根斯坦对传统哲学所作的挑战。同时,他也从俩人的身上获得了同性恋的认同经验。贾曼似乎可以看做是卡拉瓦乔和维特根斯坦的合体,《卡拉瓦乔》和《维特根斯坦》或许也可以看成是贾曼用表现他人的作品为自己画像。
(模糊)谨记是小概率事件,剑桥无法集中精力,不幸圣人幸福的弟,教师工作就是骗人,让自己不断往高处,在还来得及的时候,把清澈的水弄浑浊,语言误解的副产品,陈述众所周知事实,语言就是世界极限,没有经验的劳动者,朱威有点不劳而获,没感到自己优越感,去享乐虔诚新教徒,维特根斯坦+民哲
简单了点。另外,突然觉得,当维特根斯坦觉得哲学是一种病(因而否认了哲学的重要性)的时候,他却认同了日常生活、性爱、伦理、审美、宗教等等的价值。因此,该干嘛应该继续干嘛,别因为维族人说哲学没价值就觉得活着没意思。维族人的哲学甚至跟哲学生的哲学都或许不是一个意思~
传记的剧情化与哲学主张的复现构成某种哲学影像化的方式;舞台剧的布景陈设和台词,与其说遵循戏剧传统倒不如说是对电影形式实验性地创新;恐怕只有同性恋导演才能将色彩运用得如此骚气波普;逝世一段太美了,“但是他的心中某处还是迷恋着冰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