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当哈利遇到莎莉》是一部美国爱情喜剧片,由罗伯·莱纳执导,比利·克里斯托、梅格·瑞恩主演,于1989年7月12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哈利和莎莉从最初不欢而散到后来成为朋友,最终认识到彼此感情的故事。
获奖情况:
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诺拉·艾芙隆
第47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提名) 最佳音乐/喜剧片(电影类)
第47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提名) 最佳编剧(电影类)诺拉·艾芙隆
第47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提名) 最佳音乐/喜剧片女主角(电影类)梅格·瑞恩
第47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提名) 最佳导演(电影类)罗伯·莱纳
英文简介:
Harry and Sally have known each other for years, and are very good friends, but they fear sex would ruin the friendship.
[toggle title=谷歌翻译,仅供参考]
哈里和莎莉相识多年,是很好的朋友,但他们担心性会毁掉友谊。
[/toggle]
剧照欣赏:
最火台词:
Harry Burns: I love that you get cold when it’s 71 degrees out. I love that it takes you an hour and a half to order a sandwich. I love that you get a little crinkle above your nose when you’re looking at me like I’m nuts. I love that after I spend the day with you, I can still smell your perfume on my clothes. And I love that you are the last person I want to talk to before I go to sleep at night. And it’s not because I’m lonely, and it’s not because it’s New Year’s Eve. I came here tonight because when you realize you want to spend the rest of your life with somebody, you want the rest of your life to start as soon as possible.
(全部台词)
幕后花絮:
- 罗伯·莱纳起初的设想是请苏珊·黛出演莎莉一角。遭到拒绝后,他又考虑过伊丽莎白·帕金斯和伊丽莎白·麦戈文。在基本确定要请莫利·林沃德时,梅格·瑞恩说服了莱纳。
- 艾伯特·布鲁克斯曾拒绝扮演哈利。
- 莎莉吹毛求疵的点餐习惯与编剧诺拉·艾芙隆如出一辙,在本片上映的多年后,面对飞机上食品要求苛刻的艾芙隆,空姐问道:“你看过《当哈利遇到莎莉》吗?” 。
- 当莎莉在餐厅表演性高潮后,指名要与她点同样食物的妇人,正是导演的母亲。
- Katz’s Delicatessen是纽约很有名的熟食店,影片上映后,这家店的汉堡卖到了17美元一个。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1984年,导演罗伯·莱纳、制作人安德鲁·沙因曼和编剧诺拉·艾芙隆在纽约“俄国茶屋”共进午餐,就新片展开讨论,但艾芙隆拒绝了莱纳提出的提议。三人的第二次会面很快转变成对莱纳和沙因曼单身生活的讨论。第三次会面时,莱纳提出希望拍摄一部聚焦两性关系的电影,男女主人公唯恐性关系会破坏两人友情却终究没能逃脱本能的驱使,艾芙隆很喜欢莱纳的想法,并随即将莱纳和沙因曼作为采访对象,以积累创作素材。
剧本创作
艾芙隆先后多次修改剧本,创作期间,每当无心写作时,艾芙隆都会采访制片公司的员工,其中有些访谈后来被穿插在影片中,不过均由演员演绎并经过了重新修改。艾芙隆的剧本中有许多台词都是基于莱纳和克里斯托在现实生活中的对话。
艾芙隆一开始打算给电影起名叫《How They Me》,并先后换过多个标题。莱纳甚至于主体拍摄在剧组人员中展开了一场竞赛:想出片名的那位可以赢得一箱香槟。当比利·克里斯托签约成为主演时,片名还是《Boy Meets Girl》。为了表现出哈利离婚后单身期间孤独的心态,电影在曼哈顿拍摄期间克里斯托都会单独呆在一个房间里,而不是与别的演员一起。起初剧本的结局是男女主角仍然是朋友,没有进一步发展浪漫关系,因为编剧和导演都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结局”。最终,两人意识到让哈利和莎莉结婚作结尾更合适,虽然他们都认为这种结果通常是不现实的。
拍摄过程
莎莉在凯兹熟食店假装性高潮的经典场景,梅格·瑞恩反复重拍了多次,长达数小时的高潮演示令其疲惫不堪。剧组之所以决定拍摄这一场景,是因为影片过多的关注于哈利,缺少莎莉谈论的话题,艾芙隆提出女性假装性高潮的话题,瑞恩不但充分认同,而且建议莎莉当场模仿。在餐馆取景拍摄出自瑞恩的提议,而邻座的老妇人待莎莉佯装销魂之后脱口而出的“我要她点的东西”则源于克里斯托的奇思妙想。
电影配乐
《当哈利遇到莎莉》的电影配乐唱片是美国歌手兼钢琴家Harry Connick jr(小哈利·康尼克)的作品。鼓手鲍比·哥伦拜是导演的朋友,他向莱纳推荐康尼克并给了他一盘磁带,莱纳非常满意。电影配乐的唱片由哥伦比亚唱片于1989年7月发行,随着原声带在全美获得双白金唱片销售认证的佳绩,康尼克为此赢得了自己的第一座格莱美奖。片中的《It Had to Be You》、《Where or When》、《I Could Write a Book》和《But Not for Me》四首歌是由康尼克与施艾曼部署和编排的。
媒体评价:
影片的开始是一段访谈,一对非片中人物的老夫老妻正在接受访问,聊属于他们的故事。像这样的访谈,在片中共有七段,策略性地散落在不同的阶段,每一段都是一对老夫妻谈彼此的始终相守,或是如何寻寻觅觅,最后又回到初恋情人身边的故事,而最后一段正是哈利和莎莉。这些看来与剧情无关的甜蜜段落,加上片首字幕配乐《It Had To Be You》,以及电影开始,主角出现时的配乐《Love Is Here To Stay》,一再地提醒观者哈利与莎莉就是一对命中注定的恋人(21cn评)。
不难看出,导演试图在影片中探讨爱情与友情的话题,这在好莱坞的商业片中并不多见。由于导演恰到好处的拿捏,使得影片一点不显生硬、晦涩,而是始终不离喜剧氛围,流露出很多精彩搞笑的桥段。全片又主要由人物对白构成,因而影片语言的精彩程度也不可小觑。从制作规模上看,该片的制作成本其实并不大。爱情电影已经拍得太多了,不是一见钟情,就是日久生情。前者要在拆散上动点脑筋,后者要在结合上费点心血。《当哈利遇到莎莉》大概是最细腻铺展日久生情的电影,它用四次相遇,分别呈现四种男女关系,冤家,普通朋友,密友,最后再引入恋人这条光辉大道,层层递进(齐鲁晚报评)。
影史钩沉:
- 在众多的爱情喜剧中,总是爱用一种标志性的误解作为噱头将男女主演强势分开。[当哈利遇到莎莉]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并不屑于这些陈词滥调,唯一让哈利和莎莉分开的,就只是他们各自的种种神经质罢了。
- [当哈利遇到莎莉]中,莎莉假装性高潮的场景,是在纽约休斯顿街一家餐厅中取景拍摄的。直到如今,那张拍摄用过的餐桌上依然放着一张餐牌,上面写道:“这是哈利遇到莎莉的地方,想点她点过的菜吗?”
- [当哈利遇见莎莉]中梅格·瑞恩的那段“伪高潮”深得人心。该场景末尾那句神来之笔,“她点了什么,我也来一份”并非出自剧本,而是哈利扮演者比利·克里斯托的建议。而关于片名,导演罗伯·莱纳考虑良久,他对“When Harry Met Sally”总觉欠妥,一夜思忖后,他提笔在Sally后加上了“…”。
(《看电影》杂志)
图书摘录:
大学毕业时,哈瑞在旅途中偶遇萨莉,二人聊得并不愉快。哈瑞认为男女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友谊,萨莉却不以为然。5年后,二人又在飞机上巧遇,这时他们都有了意中人,但观点却没有改变,再次不欢而散。当再相逢时,二人都因感情出现危机而有了共同语言。哈瑞此时也有些相信男女之间可以有纯洁友谊。他们相互为对方介绍对象,不想找来的一男一女却陷入热恋之中,令人哭笑不得。随着理解的加深,二人超出了友谊的界限,事后却又有些不安和后悔。新年之夜,哈瑞忽然悟到友谊和爱情可以同时存在,于是他疯狂去找萨莉。(周黎明《西片碟中碟》)
英语短评精选:
One of the best romantic comedies ever!
史上最好的浪漫喜剧之一!
里面的台词太经典了,句句入心。“当你知道了自己想和谁一起度过余生,你会期待余生开始得越早越好。”
年少轻狂,一见烦心,同路而行,背道而去;人海茫茫,各行其是,相逢不过偶遇,再见依旧无心;人世浮沉,互有得失,三见之后,慢慢倾心。
我爱你当外面71华氏度的时候还感冒,我爱你用半个小时点三明治,我爱整天和你在一起然后在我衣服上能闻到你的香味,我还爱你是每晚睡前我最后一个想说话的人。这不是因为我孤单或者是新年夜,我来是因为如果你意识到你要和某个人共渡余生,你会想你的余生能越快开始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