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在撒旦的阳光下》是由莫里斯·皮亚拉执导的93分钟剧情影片。该片由杰拉尔·德帕迪约、桑德里娜·伯奈尔、莫里斯·皮亚拉等主演,于1987年9月2日在法国上映。
该片改编自法国天主教作家乔治·贝尔纳诺斯的同名小说,讲述了背负深重罪孽的16岁的少女穆谢特,在神父多尼桑的教诲下希望获得上帝的原谅,而穆谢特最终还是选择了自杀,随着她的死,多尼桑的精神也开始逐渐崩溃 。

英文简介:

A priest stuck in a rural congregation and burdened with his overwrought spirituality, finds purpose in a troubled woman accused of murder.
[toggle title=机器翻译,仅供参考]
一个牧师被困在一个乡村的集会中,背负着过度的精神负担,在一个被指控谋杀的麻烦女人身上找到了目标。
[/toggle]

剧照欣赏:

电影出品:

法国(1987)/彩色

获奖记录:

198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电影故事:

多斯南是个充满嫉妒心、粗鲁的牧师。主教赛瑞斯试图改变他的性格,让他更理智些,但是多斯南置自己的灵魂救赎于不顾。一天晚上,他遇见了装扮成马贩子的撒旦,从此,他便经常与撒旦见面。多斯南发现撒旦附在美丽、动人的姑娘穆谢特身上,她曾经杀死了自己的情人。多斯南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穆谢特,并打算拯救她的灵魂。穆谢特经受不住打击,自杀身亡,多斯南被迫到苦修院避难。后来,他被任命为兰布尔村的神父,教民们认为他具有圣人的力量。

权威点评:

本片像是一则关于上帝感召的神秘主义的寓言。法国演员德帕迪厄饰演了一位经历灵魂危机的牧师,他试图从撒旦手里拯救一个女杀人犯的灵魂。影片最为成功的地方在于,皮阿莱特出色地把牧师内心的冲突进行了戏剧化编排,但他并没有完全把故事变成情节剧的模式,而是非常电影化地表现出多斯南挣扎于灵魂深处的内省。长长的静止般的画面和演员固定的姿态,稠密的对话,虽不起推动情节的作用,但却使作品深入到探寻纯洁灵魂的底部。皮阿莱特所营造的电影效果都是为了回答一些潜藏于人们内心中深深的焦虑:“世界到底是由魔鬼(撒旦)主宰,还是由上帝主宰?”而皮阿莱特的回答恰恰与好莱坞情节剧的那些陈词滥调相反。

幕后花絮:

  • 在1987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在撒旦的阳光下》在强烈的争议声中获得金棕榈奖。这个奖对法国电影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时隔21年法国电影才再次在法国戛纳电影节获奖,上一次法国电影获得这个奖是1966年。
  • 1987年的戛纳电影节颁奖礼,当《撒旦的天空下》爆冷获得金棕榈奖时,场下厌恶此片的记者一片嘘声,甚至被拒绝发行。
  • 在《在撒旦的阳光下》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21年后(2008年),法国电影《课室风云》(又名《墙壁之间》)才再次获得该奖项。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该片根据乔治·伯纳诺斯小说改编,讨论宗教信仰,即什么是神圣,什么是邪恶。阐释了“人类禁不住世俗的诱惑”的主题。

影片评价:

《在撒旦的阳光下》是充满着宗教隐喻的电影,但过于迷离的情节铺陈和虚实交叠的影象呈现方式,最终还是击溃了普通观众的心理防线——以正常人的智商,是无法理解这部电影的。(搜狐娱乐评)
导演莫里斯·皮亚拉自称是无神论者,但《在撒旦的阳光下》却对宗教信仰的阐述没有其他好莱坞电影那般善恶分明。虽影片的欣赏价值也不是太高。莫里斯·皮亚拉的电影总是给人一种不太亲切的陌生感,对于他那种反潮流、反观看的美学个性,也许真的就只有了解他这个人,才能更好地感受他的电影。(新浪娱乐评)

4 评论

  1. 皮亚拉的金棕榈之作,虽不若原著那般激烈深邃,但也有不少宛如神启或撒旦现身的时刻,德帕迪约演得很有力量,暗夜荒原之旅、召唤神迹之姿与告解室归天之景比小说更让人印象深刻。PS:耗时大半个月终于断断续续做好了本片的字幕(重译+打轴+校订,2021.1.27),是我做过的工作量最大的字幕,契如一场磨砺心力的试炼。(8.5/10)

  2. 上帝或撒旦?信仰者的两难困境。引诱的不仅是罪行,更深的是念头。皮亚拉沉闷(沉着)不太讨人喜,正如德帕迪约所说的,他把他置于不被人喜欢的境地,却深受他的爱戴。八十年代的电影,拍出了五六十年代的精神气质。

  3. 戛纳金棕榈.凛冽而充满宗教意味.从坚定信念到与魔鬼同行到怀疑上帝,借神甫信仰的崩塌而挑战传统的上帝论.打光非常棒.皮亚拉抛出了伯格曼的问题并延伸出撒旦-摆脱了对上帝袖手旁观的探讨,模糊了上帝和撒旦的身份证明从而对信仰根基的可信性和可行性提出质疑,看似救赎的结尾散发的是不甘的绝望

你的评论可以尖锐,也可以湿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