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鉴赏:

泰坦尼克号沉没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海难事件,它在当年的社会轰动性不亚于2001年的“9.11事件”。之所以影响巨大,不仅在于其遇难人数,还因为它是当年最大、最快、最坚固,也最奢华、运用了当时最先进技术的邮轮,然而这艘凝聚着人类文明精华、号称“永不沉没”的邮轮却在它经过大肆宣传、人们给与其极高关注的里程碑式的处女航中忽然“香消玉殒”,其令人震撼的程度可想而知。

泰坦尼克船名“Titanic”分为两部分“Titan/ic”,“Titan”(泰坦)为希腊神话中曾统治世界的力大无比的巨人,“ic”为英国白星航运公司规范的船名后缀。1908年白星董事长伊斯梅为与对手竞争,决定造三艘巨轮。其中最大、最奢华的泰坦尼克于1909年3月31日动工,1912年3月31日竣工。它长270米,宽28米,排水量6.6万吨,推力5万马力,航速25节。而它最大卖点在于安全性和豪华性:它有两层船底,16个水密隔舱,即便四个隔舱灌满水也不会沉没。其奢华装饰处处模仿凡尔赛宫,尤其是头等舱餐厅前的大楼梯配有雕刻镶板及镀金栏杆,顶部是玻璃穹顶,令自然光洒满大楼梯,颇有皇家气度。甚至三等舱也是大理石洗漱池,堪比一般客轮的头等舱。正是由于有着当时顶尖的装备和设计,人们普遍认为它是艘“永不沉没的梦幻之船”。船方上至董事长、船长,下到船员似乎都有这样的“底气”。影片对此的描写十分真实:伊斯梅为抢报纸头条,要求全速前进,船长罔顾冰山预警,瞭望员不带望远镜,仅凭肉眼观察。伊斯梅为让头等舱甲板宽敞,竟将原设计的48只救生艇减为20只。船方也不对船员进行沉船应急培训,事发后能装65人的救生艇有的才上十几人,这导致多死了500余人。这种虚妄的“自信”终于酿成惨痛的悲剧,船上2208人仅705人生还,1503人殒命(英美报道有异)。当时正处于工业社会的发展期,人类征服自然的硕果不断涌现,有人以为人类已强大到可以战胜自然。而一旦蔑视自然规律,自然便会对人类的浮躁进行无情的惩罚。这场空前的海难给人类以深刻教训,并对此后的造船航运业产生了深远影响。百年来欧美对这一事件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大量探索研究和报道,它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并成为无数文艺作品的话题。它曾登上银幕十余次,此前最著名的是英国片《冰海沉船》(1958),这是部纪实性影片,忠实地再现了沉船经过以及面对生死抉择的人生百态。除泰坦尼克外,它还对其周边的邻船进行了描述:一艘近在咫尺的船只见泰坦尼克施放礼花,还以为它在庆祝首航;另一艘过往船的电报员关机睡觉了,错失救人良机……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泰坦尼克学”似乎已经穷尽,1985年9月1日成了这一学科的分水岭:科学家在北大西洋底发现泰坦尼克船头和船尾两截残骸,2005年又找到其中间部位。这些发现再次掀起了对泰坦尼克新的研究热潮,人们确认了它沉没的真实过程:船头沉入海里后,船尾翘起,在其重压下,船身断为三截,船尾又摔入水面,由于藕断丝连,下沉的船头又把船尾拖拉成垂直状没入海面。

1990年代初,爱好探险的卡梅隆也多次深潜探访泰坦尼克残骸。CG(计算机图形学)和泰坦尼克学的新进展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他感到在这一题材的老生常谈外,还能发挥己之所长,玩出新花样来。经过精心构思,他决定以泰坦尼克沉船为背景,演绎一段哀婉凄绝的爱情故事。他还匠心独运地借鉴著名的“希望之钻”,虚构了一颗更大的“海洋之心”巧妙穿插其中。这项钻除了令幽婉的罗曼史更有韵味外,同时也令人信服地把84年前后的两段剧情有机地融为一体,富有戏剧性地带出泰坦尼克残骸,并借以与其处女航时的辉煌壮观对照,凸显历史的沧桑。卡梅隆颇具创意的叙事角度为这一“古老”题材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是影片大获成功的基本原因之一。

爱情故事最能赚人眼球,故编导将其作为影片的情节主线,沉船因由仅作为副线。然而这虚构的主线是为真实的副线服务的,因此人物的设置及其个性表露、剧情的冲突发展都围绕着副线需要而展开。20世纪初英美社会的等级壁垒还十分森严,这在泰坦尼克这个微缩世界里表现得也十分鲜明。如头等舱的上流人士和三等舱的平民百姓在各方面都加以区隔,这种贵贱富贫的对立,编导是持批判态度的,于是他以此作为戏剧冲突,讲述的爱情故事便是冲破这一樊篱。杰克和卡尔是这贫富的两个典型代表。罗丝家族是个没落之家,挣扎于贫富之间。罗丝本人则是这等级制的叛逆者,她以自身行动向这陈腐的观念体制发起挑战,从而令剧情跌宕起伏。当然这仅是一个视角,实际上编导塑造的女主人公,其人生观、价值观更超脱,其个性也更丰满多彩。她富有艺术气质,喜欢画作,脱险后当了演员,百岁时还做雕塑。这与满口交易、浑身铜臭的卡尔形成了强烈反差,同时也为她与杰克的生死恋提供了注脚:她并非任性的女孩,而有着明确的人生追求,宁可与杰克浪迹天涯,也不愿与卡尔过行尸走肉的富贵生活。长命百岁的罗丝其实对生命有不同的理解:她不愿嫁给情趣迥异的卡尔,曾想跳海自尽。她记住杰克,因他那句“你跳我也跳!”这种生死与共的许诺令她心动。当她对杰克以身相许后,曾两次跑离救生艇去追随杰克。杰克临死前要她允诺为他而活下去,她承诺了,并因此活了百岁。价值连城的“海洋之心”,洛维特探寻三年,深潜洋底终不可得,而在她眼里不过是自身入画的点缀品。对这不想自来的项钻她珍藏几十年,仅因为它是杰克经手过而又唯一留存身边的信物。最后当她来到杰克葬身处时,她又悄然将它抛向海洋,愿它与心爱之人同在。这种价值观显然与卡尔、洛维特等大异其趣。影片初版结尾是洛维特和莉茜见老罗丝走向船尾,以为她要跳海,急忙阻止,当发现她是要扔项钻时非常惊异。老罗丝解释了她的情感原由,终于获得了大家的理解。两相比较,终版的这个留白结尾显然更有韵味。

由于主线要为副线服务,于是两位主人公便带着观众船头船尾、顶舱底舱到处跑,在得以浏览船的全貌的同时,也避免了观众因背景雷同而生厌。两人的活动还起着串场的作用,在沉船事件的关键节点,他或她至少一人“在场”。如罗丝发现救生艇不够,设计师告诉她只能装一半人;船撞冰山时两人差点被砸中;最后泰坦尼克没入海中时,他俩就在船尾现场。由于观众通常会认同主人公,这样的编排会令观众通过心理学的移情作用而产生亲临其境之感。

如果说主线人物纯属虚构,那么副线的关键人物均实有其人,如伊斯梅、安德鲁、史密斯、默多克等。甚至头等舱乘客莫莉也是真实人物,她成为幸存者的典型而被媒体称为“永不沉没的莫莉·布朗”。不过真实的默多克并未像片中那样接受卡尔的贿赂,而是尽忠职守死与船难。其亲戚向片方提出了抗议,福斯公司和卡梅隆均为此而道歉。

关于泰坦尼克沉没的真实情景有两点最为后人感叹,这甚至已成为该题材的经典场景,在所有相关作品中均有体现,本片也不例外。其一是森严的等级制,不仅平时三等舱乘客禁入头等舱区域,即便沉船逃生时也按等级严分先后,故幸存率相差近3倍。其二是上救生艇的原则是妇女儿童优先,故最后幸存者多为妇孺。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大多数人举止文明,仅在沉船的最后关头发生了登艇骚乱。尤其是近900名船员绝大多数忠于职守,死在岗位上。甚至一些头等舱富人也“视死如归”,如本片中一对夫妇身穿晚礼服,表示要走得像绅士;另一对老人相拥躺在浸水的床中……尤其令人钦佩的是在所有泰坦尼克作品中均有的一个小乐队,他们在整个沉船过程中都奏着乐,坦然面对死亡……

除了这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本片最大的看点还在于以假乱真的特效,尤其是CG特效。卡梅隆首先12次潜水洋底,拍摄片中的泰坦尼克残骸。随后让福斯公司在墨西哥海岸买下16平方公里土地造摄影场,并炸出大中小三个水池。在大水池根据原图纸按原比例制作了泰坦尼克模型,内藏能使其倾斜下沉的装置。为省钱,船上仅拍片区域有装饰,其他部位均为钢架。为适应当地风向,保证拍“航行”镜头时烟向后飘,模型仅造了右舷。为拍左舷靠岸的起航场景,现场所有道具文字都是反的,后期制作时再倒过来。中水池里造的是可沉入水中的头等舱豪华内景,如餐厅、大楼梯等。小水池则拍沉船后的场景。此外还造了一个20米长、可中部断裂的模型船。但仅有这些仍不足逼真再现沉船过程,卡梅隆还动用了他最擅长的CG技术。CG工作分成5个小组,第一组负责摄影机的跟踪,为建模提供运动控制数据,保证实景与虚拟影像的动作匹配。第二组制作虚拟海洋。第三组制作船体的三维动画并负责与模型实景合成。第四组制作人物外的各种物体。第五组负责演员表演的动作捕捉,再将其数据用于制作虚拟人物。在影片最经典的船尾沉没场景中,船尾逐渐翘起到90度,成百人惊叫着从近百米高处滑向海中。这些惟妙惟肖的人物便是CG人物。影片另一经典画面是杰克在船首“飞翔”后,镜头缓缓后拉俯瞰整条泰坦尼克,然后飞越船身,船上人物走动历历在目。镜头最后飞过船尾,目送泰坦尼克航向远方。整个镜头一气呵成,气势雄浑。这一著名镜头便是CG特效,短短十余秒花费百万美元,当年曾大受赞誉。随着IT的迅猛发展和卡梅隆的不懈努力,他于2009年又制作出《阿凡达》,将CG特效推向一个新高度。以今天的眼光回看《泰坦尼克号》,其CG画面比较粗糙,但在当时的确是个石破天惊的里程碑。

值得一提的是,卡梅隆的确是个艺术与技术的全才,片中杰克的所有素描均出自他的手笔,包括那幅罗丝的裸像。片中执笔涂绘的也是他的手。

主题曲《我心依旧》是本片的另一亮点。卡梅隆本想请爱尔兰歌星恩雅作曲演唱,遭其婉拒。于是便请詹姆斯·霍纳依照恩雅风格创作了《我心依旧》,并由席琳·迪翁演唱。他听后极为满意,便将其作为谢幕曲。这时而低徊、时而激越,凄婉隽永的曲调极其贴切地抒发宣泄了观众看完本片后的郁悒情感。的确是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卡梅隆是个完美主义者,创作态度极为严谨,工作总是精益求精。这种不计代价追求完美的作风、不断加码的支出和一再拖延的工期令福斯公司忍无可忍,由于担心重蹈联美公司因《天堂之门》亏本而破产的覆辙,福斯威胁停付800万美元的导演费,但卡梅隆宁可分文不取也要影片尽善尽美。影片公映后获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不少影院连映数月仍盛况不衰。这部耗资两亿、成本最高的影片最终全球收入突破18亿美元,成为电影史上最卖座影片,这一纪录直到《阿凡达》推出才被打破。影片的空前成功也使福斯不计前嫌,连奖金带分红给了他1.2亿美元。

由于《阿凡达》的成功,把世界电影带入了3D时代,卡梅隆决定将曾让他梦魂萦绕的《泰坦尼克号》也3D化。他宣布在泰坦尼克沉没100周年的2012年4月,推出3D版的《泰坦尼克号》。影片没有重拍,但3D化后片中景象带给观众的是一种新的体验。

(谷时宇)

1
2
3
评分细分
《西片碟中碟》的评分
前一篇文章锡人 Tin Men
下一篇文章你逃我也逃 To Be or Not to Be
詹姆斯·卡梅隆
詹姆斯·卡梅隆的影片体现了成人化的幻想,但他的为人却非常地孩子气。这种“孩子气”更多体现在不顾任何世俗的限制,一心追求自己心目中的完美目标。这种偏执的性格使得詹姆斯·卡梅隆在外人看来是一个脾气古怪的人。
titanic《西片碟中碟》的简评: 影片以真实事件为背景,编织出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1条评论

  1. 那对对死无所畏惧的老夫妇,那个不为外界干扰的乐队,那个为生而做一次假父亲的男人,那个为爱人吹响口哨的女人。都是为了一种心灵上的执着。

你的评论可以尖锐,也可以湿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