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时间机器》由西蒙·威尔斯执导,盖·皮尔斯、萨曼莎·穆巴、杰瑞米·艾恩斯、奥兰多·琼斯等主演的动作科幻片,于2002年3月4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改编自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同名科幻小说,讲述了一位狂热的科学爱好者为了挽救横死的未婚妻,便研制出时光机,并乘着时光机穿梭时空的故事。
电影看点:
穿越未来发觉惊天阴谋
获奖情况:
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化妆(提名) John M. Elliott Jr. / Barbara Lorenz
英文简介:
Hoping to alter the events of the past, a 19th century inventor instead travels 800,000 years into the future, where he finds humankind divided into two warring races.
[toggle title=谷歌翻译,仅供参考]
为了改变过去的事件,十九世纪的发明家改为未来800000年,他发现人类分为两个交战的种族。
[/toggle]
最火台词:
Über-Morlock: We all have our time machines, don’t we. Those that take us back are memories… And those that carry us forward, are dreams.
(全部台词)
幕后花絮:
拍摄花絮
- 为了向乔治·帕尔的《时空大挪移》致敬,制片方请来曾扮演菲尔比的艾伦·杨(Alan Young)客串片中的花贩。
- 由于导演西蒙·威尔斯疲劳过度,戈尔·维宾斯基执导了该片最后18天的拍摄。
- 为确保精准,制片方特地请来一位数学家完成亚历山大·哈德金黑板上的数学公式。
- 当亚历山大寻找有关时空旅行的书籍时,沃克斯曾拿起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小说《时间机器》,并提及了1960年的《时空大挪移》。
- 为表现亚历山大·哈德金对时间的执迷,布景师煞费苦心的找来了100款老式钟表。
- 该片原定在2001年12月上映,但后来推迟至2002年3月,因为制片方曾担心片中流星雨袭击纽约的场景可能让人想起9·11事件。
- 盖·皮尔斯在拍摄抓捕莫洛克人的场景时曾撞断一根肋骨。
- 亚历山大在住所中挂着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照片。
- 片中的时间机器是当时体积最大和最昂贵的电影道具。
- 盖·皮尔斯亲自完成了绝大多数特技动作。
-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曾对该片有执导的意向,但最终并未能导演该片 。
穿帮镜头
- 在该片高潮段落中,亚历山大脸上的血迹时有时无。
- 在片头场景中,黑板上的文字发生了改变。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该片改编自英国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同名科幻小说,他的作品诞生于1895年。《时空大挪移》是第一个将该作品搬上大银幕。该片的制作人阿诺德·莱鲍维特9岁时就对电影《时空大挪移》中的未来世界心驰神往,把乔治·帕尔当成他的偶像。并于1985年执导了纪录片《乔治·帕尔的奇幻电影世界》 [4] 。
担纲导演的西蒙·威尔斯是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曾孙。制片方之所以会选中西蒙,不仅是因为他与原著作者有着亲缘关系,还因为他和其他两位导演联合执导的动画片《埃及王子》给几位制作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阿诺德·莱鲍维特与大卫·沃德斯看到了他在动画领域的非凡天赋,而且感觉他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真人电影导演。《时间机器》的剧本改编工作由《角斗士》、《挑战星期天》的编剧约翰·洛根完成。制作人沃尔特问他是否愿意改编《时间机器》,他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下来。
角色选择
在导演和编剧就位之后,制片方立即开始物色影片主演,盖·皮尔斯很快进入了他们的视线。制片人们看过他在《沙漠妖姬》和《洛城机密》中的表演后,便决定请他扮演该片中的时空旅行者。来自都柏林的英国女歌手萨曼莎·曼巴被斯皮尔伯格相中出演女主角伊洛人玛拉,她11岁的小弟弟也因此获得机会在片子里扮演玛拉的弟弟。
拍摄过程
对擅长拍摄动画片的西蒙·威尔斯来说,片中莫洛克人的设计工作并不陌生,他亲自完成了角色草图,然后将其交给特效化妆师斯坦·温斯顿。由于莫洛克人的头骨结构和口眼位置非常独特,所以斯坦·温斯顿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化妆手段在演员身上实现。特效化妆师们创造出可以让眉毛、眼睛、嘴唇和下巴运动的电子面孔,从而完成各种面部表情。最终完成的每个莫洛克人面孔都有32个伺服器,需要由三名技师一同操作。因为莫洛克人的双眼是假眼,所以扮作莫洛克人的演员必须通过藏在鼻子中的微型摄像机传输的黑白影像获知外面的情况。莫洛克人的服装根据每位演员的身体模具制作而成,整套泡沫橡胶服装重约27磅,即使对于特技替身来说,穿着这种服装完成表演也是一种不小的挑战。
在设计伊洛人的世界时,西蒙·威尔斯和影片艺术指导奥利弗·斯考尔听取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建议。因为莫洛克人生活在黑暗之中,所以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认为罗伊人应该居住在朝向天空、阳光和自由的地方。为了将设想变为现实,挖空心思寻找灵感的奥利弗想到了在悬崖峭壁上搭建巢穴的设计方案。
片中的伊洛人村落位于河床上方的绝壁上,华纳兄弟制片厂的16号摄影棚担负着搭建伊洛人村落的重任。该摄影棚高98英尺,借助于摄影棚的巨大空间,剧组在绝壁布景上打造出一个65英尺高的瀑布,并用灌溉泵和上下两个水箱营造出飞流直下的壮观效果。
时间机器无疑是该片的设计重点,它直接由《时空大挪移》中的时间机器衍生而来。威尔斯先是将他和斯考尔共同完成的概念草图交给电脑设计师,令其在电脑中完成三维数字模型,以观察各部位如何运转,然后再让模型技师制作出比例模型,用于改善设计,所有改动部分将被反馈给电脑设计师,数字模型由此得到进一步修改。之后,布景师会加入进来,添加年代细节,最终蓝图就此完成。当高10英尺6英寸、重6000磅的时间机器展现在剧组面前时,所有演职人员全都震惊不已。总共使用了3吨铝材和聚碳酸酯,进而打造出制作时间机器里面的黄铜和玻璃的效果。
在特效部分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刻意采用大比例,精细的特制模型而弱化3D电脑演算的地位,并在曼哈顿中央公园特别建造了影棚。此处影棚自2000年底启用,直到拍摄工作结束方才拆除,在中央公园保留了将近一年,使之几乎成为当地的一个固定景点。
媒体评价:
该片运用现代好莱坞的商业取向对原著的改动在某些地方难免流于媚俗。且不说该片中故事的发生地从黄金时代的伦敦入乡随俗的改在还处于劳工移民时代的纽约是否有过分的自我标榜的嫌疑。但看该片的剧本描写,80万年后的伊洛人与莫洛克人还使用“远古”英语,就让观众不得不承认该片太过不切实际。该片不但没有体现新时代的智慧,而且这种近乎于偷懒的剧本较之原著中的妥实处理也相去甚远。(网易娱乐评)
图书摘录:
H·G·威尔土的科幻名著《时间机器》于1895年问世,他的曾孙西蒙·威尔士在100多年后拍成这部新的银幕版。从精神上,本片放弃了小说的社会意义,而脱胎成典型的好莱坞“视觉乐趣”。
故事从伦敦搬到了纽约曼哈顿,主角的身份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机械工程教授,他希望通过时光旅行以扭转乾坤,改造往事的轨迹。当主角“快进”到80万年后,他目睹了人类的进化历程出现“大倒退”。
该片最有看头的是某些特效场景,如主角坐上时间旅行机器后,观众可以亲眼目睹时光的流逝和飞行,一开始是窗外的藤蔓从无到有,象征着季节;
接着,街对面商店橱窗里的裙子由长变短,象征着年代(这个形象来源于1960年的银幕版);
然后镜头不停地拉出,我们看到曼哈顿的高楼拔地面起;最后镜头拉到地球外,显现出地壳的强烈运动。
本剧有过两个老版本,般认为1960年的电影版最出色,而1978年的版本最拙劣。(周黎明《西片碟中碟》)
否定了时间旅行中的因果悖论,值得称赞。最精彩的tag line: “每人都有时间机器:帮我们抓住过去的,是回忆;带我们走向未来的,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