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红高粱》改编自中国首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由郑晓龙执导,由周迅、朱亚文 、黄轩、秦海璐、于荣光、徐光宇、解惠清、曹征、韩童生等主演。该剧讲述了在20世纪30年代初,九儿在充满生命力的山东高密大地上,用生命谱写的一段关于爱与恨、征服与被征服,充满生命力的近代传奇史诗巨制。
电影看点:
犹如一声霹雳,惊醒了西方人对中国电影所持的蔑视与迷幻
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以极端的表现方法表现出过去电影中没敢表现的人的精神和张扬的个性
“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作
获奖记录:
·第三十八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摄影奖等
·第十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法国第六届蒙特利埃国际电影节银熊猫奖
·第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
其它信息:
1987彩色片91分钟
中国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
英文简介:
When a leprous winery owner in 1930s China dies a few days after his arranged marriage, his young widow is forced to run the winery to make a living while contending with bandits, her drunkard lover, and the invading Japanese army.
[toggle title=谷歌翻译,仅供参考]
上世纪30年代,中国一位麻风病酒厂老板在包办婚姻几天后去世,他的年轻寡妇被迫经营酒厂谋生,同时与土匪、酒鬼情人和入侵的日本军队展开斗争。
[/toggle]
剧照欣赏:
电影故事:
“我奶奶”在那年七月初九嫁给了十八里坡的烧酒作坊掌柜李大头。李大头已经50多岁了,还有麻疯病。出嫁那天,抬轿子的都是李大头家的长工,只雇了一个轿把式,轿把式在半道上想方设法折腾“我奶奶”。经过青杀口,“我奶奶”差点被土匪劫去,幸亏轿夫救了她。在奶奶回门的时候,轿夫在青杀口劫了她,两人在高粱地里结合了。不久,李大头莫名其妙地被人杀了,“我奶奶”开始带领作坊的长工们酿高粱酒“十八里红”,轿夫也就成了“我爷爷”。9年后,日本鬼子来了,“我奶奶”叫“我爷爷”领着我爹和长工们去打日本鬼子。我奶奶在送饭的路上被子弹打死,我爷爷带领着伙计们朝日本人的军车冲了上去,硝烟散尽之后,四周只有一片血红……
权威点评:
与《黄土地》、《老井》等表现中国大陆西部地区的电影以黄土地、黄河水为主体意象的土地崇拜、男性崇拜不同,《红高粱》则明显显示出太阳崇拜、女性崇拜的倾向。导演在影像构成上大量采用红色意象,其文化主旨也还原为太阳——生命的母题。对原始生命力的崇拜,第一次在中国电影中得到浓墨重彩的张扬。在造型构图上,《红高粱》继续发挥了张艺谋一贯对静态造型的追求,而摄影机全方位地运动更使《红高粱》成为第五代电影中又一部成熟的影像电影。
媒体评价:
1987年,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而为人所称道(《成都商报》评)。
影片塑造了“我奶奶”、“我爷爷”、罗汉大叔等一批中国普通老百姓群像,歌颂了他们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民族精神,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性格、心理、文化以及生存方式作出了思考。该片最大的特色是拍出了中国人豪迈爽快的一面,跟中国内地电影一贯的哀伤沉重的传统风格大相径庭。摄影师顾长卫在取景和色彩的运用上有出色表现,男女主角在高粱地野合的一段有中国电影罕见的“景人合一”之美,令人看得畅快淋离(网易评)。
相比于《英雄》中分块式的色彩划分,《红高粱》就显得不那么繁复。整部电影似乎只由黄色和红色组成。在黄土高坡上,黄沙漫天,特别是颠轿这个段落,几个轿夫连唱带跳,带起了滚滚尘土。身为西安人的张艺谋用泼墨式的表象风格向它们表达着热爱之情,那些黄色的土地正是他所要朝拜的对象。而红色则更加出彩,除了比人高的“红”高粱,还有“我奶奶”的红盖头、红轿子、红鞋子,窗上的红窗花、碗里的血红的高粱酒、红彤彤的炉火,还有最后日食时那彻底变成红色的世界。这份鲜艳的色彩的出现,更能表达出陕北人的热情与豪爽,呈现了中国农民向上的精神状态(凤凰网评)。
《红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相反,在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意义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因此摆在观众面前的作品不是一个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对一个世界的生命的理想。《红高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影片,它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故事的超常特点决定了叙事的非现实性,故事的地点也被淡化。在影片中甚至淡化了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村落。影片中的所有叙事元素与视听元素都在为这种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风格服务。
与以往的探索影片不同,《红高粱》虽然也承载了导演对生命主题的意念,但并不是完全像《黄土地》等探索片那样淡化情节,靠纯粹的电影视像语言的震撼力来直接表达导演的意念。张艺谋在这部影片中是从实处入手,从规定情境下的具体人物性格人手,编织一个完整、美妙动人的故事框架,从而使意念通过故事的曲折、人物的行为、动作自然而然地流溢出来。
影片自身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这条叙事线大部分由画外音来完成。影片一开始,还是全黑的画面时,声带上就传来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这是一个以现在时进行回述的视点,这个“我”在此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由于他没有在故事中出现,按理是一个客观的叙述者,但他又是故事中人物的后代,这又使得他具有某种参与意识,从而又具有被叙述的意义。因此,这个视点是非常奇特而又新颖的,它使导演在处理全剧时有了一种游刃有余的视点参照,非常自由而又具有全知性。同时,他的叙述的特点把故事拉远,又具有历史的间离效果。在此视点基础上,导演在这开场白中道明了故事的虚构性。“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从而非常自如地把故事纳入非现实的时空之中。画外音在影片中出现了12处。而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周围环境、时间转换等几个主要情节转折点,几乎都是由画外音交待的。如我奶奶与麻风掌柜李大头的关系,高粱地的“鬼气”,新婚三天新娘回老家的规矩,李大头被杀,秃三炮绑走我奶奶的过程等。画外音这部电影中还承担了一种“预叙”的功能,如抬轿出发时画外音就告诉观众,轿把式将成为我爷爷,这就增设了观众的“期待视野”,使画面故事的进展更富有张力(电影网评) 。
影史钩沉:
张艺谋刚调到西影厂不久,便决定将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搬上银幕,但他的剧本没有过审。好在吴天明及时解围,给他拨了笔款。张艺谋马上拿着这些钱跟莫言到了山东,在胶河两岸种上了一大片的高粱。不久后剧本过审,[红高粱]终于开机,开始奔向它的辉煌。
看电影冷知识:
- 在拍[红高粱]之前,巩俐和剧组在高密体验了两个多月生活,这是她关于[红高粱]最珍贵的记忆。在拍挑水的镜头时,张艺谋要求桶里一定要有水,因为没水的桶和有水的桶,担着走的时候扁担跳动的幅度是不同的,给观众的视觉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巩俐之前从没挑过水,唯一的办法就是现磨,每天挑水,右边肩膀磨破了就换左边挑、左边破了再换回刚恢复的右肩,耗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她终于学会了怎么挑水。巩俐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进入角色,也因角色特质而学会了很多技能:拍[菊豆]她学会了染布、知道整套流程是怎样的;拍[秋菊打官司]学会了陕西话,到现在跟陕西人交流也没问题,而这种观察细节、琢磨角色的方法也陪伴她至今。
- 巩俐大学时热爱话剧,被老师推荐去试镜[红高粱],她开门见山地说:”我对电影没感觉,我喜欢话剧。“话剧排练都是按顺序来,从第一幕排到最后一幕,电影则不是,巩俐在[红高粱]的第一场戏,是九儿在桥上追罗汉大哥,她到了现场有点懵,开始明白拍电影是不一样的,需要提前把人物的每阶段特点吃透才能符合表演要求。
(看电影杂志)
图书摘录:
根据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张艺谋“摄而优则导”的一鸣惊人之作,获得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等多项国际奖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影片以童稚观点回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在十八里坡的高粱地,不愿出嫁的“我奶奶”在三朝回门的时候跟轿夫余占鳌野合,从此怀了“我爹”。在李大头死后,奶奶撑起了李家的烧酒作坊。土匪秃三炮前来抢她,让爷爷前去土匪窝讨回公道。后来爷爷住进酒坊,因为在刚酿好的酒撒了一泡尿而酿成了好酒十八红。“我爹”九岁时,日本鬼子来犯,他率伙记们浴血抗战壮烈牺牲。(周黎明《西片碟中碟》)
封面图片:
梦千寻:这么看,感觉有点像巩俐,怪不得呀
红袍修罗: 词语【周正】就是用来形容这种面孔的
鹿游原: 姜文老婆很像这时候的巩俐啊
醒山: 当年真的好美…
“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娘,娘,上西南!溜溜的骏马,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你甜处安身,你苦处化钱。”这就是贫穷对富裕的呐喊。
当时姜文是张艺谋用的演员,现在姜文是超越张艺谋的导演。当时巩俐是巩俐,现在巩俐还是巩俐。当时张艺谋是张艺谋 ,可现在张艺谋已不再是张艺谋。
撒泼尿的米酒成了佳酿,染了血的月亮吞掉日光。庄稼人肯让骡子换女儿,土匪头敢拿枪管劫姑娘。一身红袄的九儿委身高粱地,爱得坦荡。豪饮下这坛高粱酒,是男人就赤膊拿肉身当车。青杀桥的一次情断,青河口的一场义绝,土地上生长的爱恨,被剥了皮踩了扁。从此这里再也没了高粱,只留下三十里红的传说。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老谋子代表作。莫言的本子、张艺谋的色彩、姜文的气质,完美地酿成了一壶酒,中国电影一下子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