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环太平洋》是由吉尔莫·德尔·托罗执导的美国科幻怪兽电影,由查理·汉纳姆、 伊德瑞斯·艾尔巴、菊地凛子、查理·戴等人主演,于2013年7月12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主要讲述了人类为了抵抗怪兽的进攻,研制出了高大的机器战士与来犯怪兽进行对抗的故事。

电影看点:

海底巨兽袭击洛杉矶

获奖情况:

第41届动画安妮奖 最佳真人电影动画效果
第12届美国视觉效果协会奖 最佳特效电影视觉效果(提名) Hal T. Hickel / 约翰·诺尔
第19届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 最佳视觉效果(提名)
第15届美国青少年选择奖 最佳暑期动作片(提名)
第17届好莱坞电影奖 年度电影(提名) 吉尔莫·德尔·托罗

英文简介:

As a war between humankind and monstrous sea creatures wages on, a former pilot and a trainee are paired up to drive a seemingly obsolete special weapon in a desperate effort to save the world from the apocalypse.
[toggle title=谷歌翻译,仅供参考]
随着人类与可怕海洋生物之间的战争不断升温,一名前飞行员和一名实习人员联手驾驶一种看似过时的特殊武器,不顾一切地试图将世界从世界末日中拯救出来。
[/toggle]

剧照欣赏:

幕后花絮:

  • 片中的“怪兽”(Kaiju)一词来自于日文,意为“巨型猛兽”,多出现在日本的科幻片中,比如《哥斯拉》,而“机甲猎人(贼鸥)”(Jaeger)则来自于德文,意为“猎人”。
  • 这是吉尔莫·德尔·托罗自从《魔鬼银爪》以来,第一部让朗·普尔曼扮演人类角色的影片。
  • 吉尔莫·德尔·托罗从戈雅和Hokusai的绘画中得到了创作机甲的灵感。
  • 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吉尔莫·德尔·托罗受到了很多日本动漫的影响。但是他尽力不在电影和机器人的设计中表现出这些影响。
  • 影片的编剧,萌生这个“机器战甲”的念头,是来自他在加州海边的一次散步。那天有很大的雾,他发现码头的形状在雾中看起来很像是某种人造物。随后,他幻想这个东西是一个人造的机器人,正在海里潜伏着,准备战斗。于是就有了这个故事。
  • 有一个实物大小的机甲被剧组制作了出来,放在多伦多。这个机甲有20吨重,能做一些特技动作。后期制作团队,就是根据这个机甲的动作和物理表现,制作了其他的机甲的战斗特效。
  • 影片的拷贝在假名《平静的海》的伪装下,被送到了各个电影院。
  • 汤姆·克鲁斯原本有望在这部电影中扮演一个角色的,但是未能成行。
  • 因为日本大地震的原因,《环太平洋》的出资方传奇影业曾要求德尔·托罗改写剧本,让海中怪兽另找地方撒野,不去骚扰已经千疮百孔的日本了。
  • 影片在中国上映时因几个“雷人”的翻译,引发了究竟该“接地气”还是忠于原片的争议。

幕后制作:

制作背景
《环太平洋》由华纳兄弟与传奇影业公司推出,传奇影业/DDY制作的电影。该片以2D、3D版本上映,部分戏院则会有IMAX版,并由华纳兄弟娱乐公司旗下的华纳兄弟全球发行。
幕后创意团队包括奥斯卡得奖摄影指导吉尔摩·德尔·托罗、制作设计安德鲁·奈斯可兰尼和卡萝丝·碧儿、剪辑彼得·艾蒙森和约翰·吉尔罗,以及服装设计凯特·荷利。配乐则是由拉敏·贾瓦迪所编写。视效总监是约翰·诺尔和詹姆斯·普莱斯,动画总监则是豪尔·席可。
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编写和制作了该片,故事由编剧特拉维斯·比彻姆原创,他是在环太平洋的加州海岸线上构思出这个故事的中心要素。比彻姆称这个原创故事,里面有结合人类和机械人对抗外星怪兽的殊死战,而这些外星怪兽并不来自于银河系,而是从海底窜出。
然而对这种规模的动作钜片来说,制片者也需要打造出能够与之平衡的人性中心故事。制作人乔·贾希尼则表示,不管面对多大威胁,电影的主题仍然是人性光辉。
制作团队
全球携手对抗怪兽这点被反映在巨械战甲的设计,色调,和徽章上,这些全都呼应它们的国籍。五架主要参与战斗的机甲是:美国的危险流浪者,中国的暴风赤红,俄罗斯的切尔诺阿尔法,日本的探戈狼和澳大利亚的尤里卡突袭者。剧组在设计一心毁灭世界的恐怖怪兽时也投注了同等心力。德尔·托罗召集了一些业界概念艺术家,来设计他口中的“最恐怖但同时又是你能想像最雄伟的生物”,每一只特色各异,还有不同的致命能力。
赋予巨械战甲和怪兽生命并让它们跃上大银幕的是光影魔幻工业特效公司的众特效技师们,这是他们第一次与德尔·托罗合作。由于制作规模庞大,剧组动用了多伦多松林片厂的每个影棚,其中两个是全世界最大的。而被称为联结舱的场景是由大型平衡仪所打造。
拍摄过程
《环太平洋》于2011年11月14日在加拿大的多伦多正式开拍,直到2012年4月结束。而导演本人在第二周的拍摄工作临近尾声时向媒体提及了该片的进度。在摄制过程中,该片的代号被称作“Silent Seas”以及“Still Seas”。
在该片之前,吉尔摩·德尔·托罗从没有在115天之内拍摄完一部电影,不过《环太平洋》的拍摄周期只有103天。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德尔·托罗拟定了一个单分出来的单位,这样他就可以每天早于主单位开工,以及在他的休息日也能制作。在这103天内,吉尔摩·德尔·托罗每天工作17~18个小时,一周7天无休。此外,他还采用了新的方式来指导演员的表演,他允许演员有“失败”的动作和即兴发挥;不过全片还是在德尔·托罗的牢牢掌控之下拍摄,他表示,所有的东西,100%都要迟早从他眼前过一遍。他统揽一切。有些人喜欢这样,有些人不喜欢,但为了完成影片,这是唯一的方法。
《环太平洋》使用了瑞德数字电影摄影机公司的Red One数字摄像机拍摄。最开始的时候,吉尔摩·德尔·托罗并没有想要把该片拍成3D电影的打算,他认为影片中机甲和怪兽的庞大体型不会给3D带来好的效果。不过后来影片被宣布将会通过转制提供3D版本,而转制的周期超过了40个星期。吉尔摩·德尔·托罗从电影中剪掉了大约1个小时长的原片素材。

媒体评价:

该片仅仅依靠四大巨型机甲撑场,就已赚的盆满钵满,近2亿美元的超豪华制作,更是换来了“质素过硬”、“口碑爆棚”的赞誉。《环太平洋》凭借着过硬的质素和口碑,排片率和上座率的坚挺程度远远超出了预期,片中对于机甲、怪兽、科幻、动作、冒险、灾难等诸多元素,以及3D元素的极致运用,也引爆了观影人群肾上腺素飙升,更被影迷奉为“2013年必看影片No.1”。(新华网评论) [19]
《环太平洋》就像是封写给宅男的情书,被网友称为“宅男们的《小时代》”。影片的观影过程就像是玩了一场长达131分钟的过山车游戏,视觉特效、音效、人物角色、剧情走向,均是标准的商业片模式,但它讲述的则是在宅男心目中萦绕多年的驾驶机器人打怪兽梦。

设计细节宅男最爱
片中一共出现了五款类似《新世纪福音战士》的机器人,均由人类自行设计,但个子要高很多。有意思的是,机器人的设计细节,包括重量、高度、速度、武器、减震器、阻尼器等都有交代,非常适合宅男和Geek的考据心理。特别是双操作系统神经连接,则很容易让人想到《新世纪福音战士》里的碇真嗣和渚薰。

中国战机玩转功夫
五款机器人中,中国版“暴风赤红”,擅长过肩摔、飞腿这样的中国功夫,重视灵巧性,独有三臂设计,手臂上的武器电锯爪适合近距离肉搏,是破坏力极强的攻击性武器。“暴风赤红”的驾驶员由加拿大26岁的华裔三胞胎刘智福(Lance Luu)、刘智满(Mark Luu)、刘智堂(Charles Luu)饰演,三人的红色铠甲是红白相间的狮子造型,非常有中国特色。不过让中国观众遗憾的是,作为配角“暴风赤红”虽然战斗力惊人但戏份并不多,拯救世界的还是日本和美国机器人。

终极大战翻江倒海
片中,一群外星人通过连接太平洋底部和外太空某个星球的虫洞类似物到达地球,为了拯救世界,五款机器人狠揍怪兽翻江倒海,成为全片的最大高潮。让机甲控和怪兽控过足了瘾,应该说剧情也算中规中矩,不过在强大的机器人和怪兽面前,人类就显得弱小得多。
片中,唯一出彩的人类角色是饰演女主角幼年期的小萝莉芦田爱菜,有观众评价,芦田爱菜出场的时候,我和我的伙伴们惊呆了,为什么哭起来都这么萌,跪求你别长大。(新京报网)

英语短评精选:

Monsters vs. Mechanical Monsters
怪兽与机械怪兽

1条评论

  1. 有时候我挺能理解一部电影我不喜欢而很多人喜欢的,但这一部我理解不了,因为真的不好看,从各个方面都是。叙事拖沓,前一小时无聊死了,结尾弱爆了。除了朗普尔曼,人物都很无趣。特效很扎眼,但就是傻大傻大的,动作场面很笨拙无快感。因为曾经对此片期望很高,所以更加失望。

你的评论可以尖锐,也可以湿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