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XXY(台湾)
一名印度少年Pi与家人从印度举家搬迁至加拿大,途中与他们陪伴的是他们家所开设的动物园里的动物们,而运送他们的则是一艘日本籍的货轮。在横越太平洋的途中,货轮因为遭遇暴风雨而沉没在大洋中,少年Pi在过程中登上救生艇,并展开了接下来一连串的奇幻漂流。一位作家对于Pi所遭遇的故事十分感到兴趣,因此前去拜访长大后的Pi。故事本身的构架十分简单明了,即是少年Pi遭遇船难后登上救生艇漂流,在救生艇上却意外发现动物园里的孟加拉老虎“里查帕克”与他同船。他试着学会与这危险的动物和平共存,并且努力的在汪洋中求生。
电影绝大部分的剧情比例着重在大洋中的美丽景色,包括在汪洋中险恶的暴风巨浪、平静如镜面的无风汪洋、亦或是夜晚大洋中荧光水母所造成的光影如同繁星般耀眼。导演李安在电影画面营造上是非常的用心,让这段漂流的过程呈现超现实般的美丽。让原本在大海漂流剧情不再枯燥乏味,并且让观众随着镜头的呈现,深深烙印在记忆当中。我想每位观众走出电影院后,若被问到对“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第一个感觉,我想势必一定回答“画面很美”这句话。这的确是这部电影作品的一大卖点,美丽的画面成就了这段奇幻漂流,也因为电影有很大的比例都放在美丽画面的漂流过程。但就整体故事的质量,我想就在于许多值得讨论的细节、前段铺陈以及后续少年Pi抵达陆地后面对现实世界,如何继续生活找到自己生存下去的理由以及信仰的过程,才是这整个故事的重心,也是最核心的价值。
透过剧情安排的作家,访问成年Pi的串场桥段,等于成为观众切入主题的敲门砖。由浅入深的对白,透过作家询问Pi的口吻,便可窥探Pi从小成长的背景以及影响他一生最重要的漂流旅程。幼时的Pi成长过程解释了他的名字由来,以及他信仰不同宗教的过程。探讨宗教信仰的真谛,变成了贯穿整出电影作品的主轴。我个人认为,从Pi信仰的至少三个宗教出发: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加上Pi父所指点的科学理性,探索自我出发,随着电影的进行,宗教似乎不再只是某个神祉的偶像崇拜,而是探索真实内在,让自己有生存在世界上的理由,让自己生存在这世界上感觉美好的精神寄托。这话说回来十分现实也残酷,因为在现实的生活世界当中,有太多我们需要以理性面对并且毫无感情的为自己做出抉择的事情,因此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寄托,不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我想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就是在这个“信仰”议题上,做出相当不凡的阐述。从一个简单的故事,慢慢带领观众发觉自己到底是“相信“什么?到最后,是自己”选择“相信什么?
当然,网络上有很多针对这部电影中,Pi在最后面对日本保险公司调查时说出了另一个故事讨论。到底哪个故事是真,哪个故事是假,我认为就端看每个人对于这故事的多元阐述了。当然,一部电影作品能够激发许多人有不同的讨论,确实是一种制造话题并且创造票房成绩的一个营销策略。也同时不得不佩服李安在商业与艺术的两端取得了一个相当完美的平衡点。我认为,从电影本身的拍摄手法可以看的出来,不管是哪个故事,电影花了绝大部分的时间呈现出美丽的画面、剧情、挑战了人们的想像空间以及视觉观感,这个美丽的故事当中,除了主角Pi以外,Pi与其他动物,或是与汪洋环境中不同“角色”们的能量流动。不论是眼神之间的交流或是“角色”间动作的交互作用,呈现出来的,都是让我们感觉相当舒适又和谐的。以同样也是漂流故事题材的作品,我想在观赏“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过程中,应该是毫无压力或面对生存的那种绝望感,反而是一种在精神上获得不一样的感受吧。
可以看出,透过慢慢拉近、特写在病床上的Pi,慢慢道出他所谓的第二个故事,而不是用蒙太奇的剪接手法将他所叙述的“故事”呈现在大银幕前。反而是捕捉到Pi面无表情,却复杂的眼神留下简单的泪水,就可以说明第二个故事“应该是“真实存在的。但你宁可相信那个美丽的故事,而选择相信他,不论是剧中的作家、日本保险公司、甚至是Pi本身,都选择相信了”有老虎的那个“故事,并不是因为他”真实“,而是透过Pi在汪洋中求生存的过程,而找到自己内心世界的另一片天地。
我想这应该就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最迷人之处,留给影迷很大的想像空间,去讨论每一个镜头想要表达出来的意义,透过镜头说出的故事我认为才是我们欣赏的地方。当然,李安不像诺兰那样利用不同阶层的梦境而在每个不同桥段中将每个故事的细节做出串联性的电影作品。也不会像柴导利用精神病院里的女病人,创造出层层叠叠的天马行空的狂想战争世界。虽然这些不同题材的电影作品,最终都是想要创造出各个不同想像的空间、时空,虽看似不相同,但其实就深入探讨细节上却有互相的关联性,我想“少年Pi的奇幻漂流”要在更深入的探讨也是不无可能找出最终故事的版本。但我想,李安将各个故事间的界线模糊,因为这些所谓的“故事”都是出自Pi本人的口述,所以无法说明哪个是真实、真相。Pi虽然信仰许多不同的宗教,但宗教最终的目的就是一种提供人心庇护的精神寄托,同时也探讨人心使人向善并且心安的功能。Pi在故事的过程中看到在漂流中的现象,都归咎成上帝赐予的救难与施舍,使他不致死在那残酷的大海当中,甚至也相信那尾他亲手砸死的大鱼是印度神祉毗湿奴的化身,来拯救他饥饿的身躯。但我想,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刻,不论是出现人生跑马灯,不断检视自己过去发生的事件,或是想起最爱的亲人朋友(如同Pi在透视大海中看到芸芸众生的鱼群、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浮游生物、最后镜头take到母亲的脸庞,再透过嘴暗示印度神祉的嘴中即是宇宙的象征,在抵达沉没在海底的货轮。这段悟道的过程,我认为是整部电影最有意思,最有趣的桥段。而那句
“All of life is an act of letting go,but what hurts the most is not taking a moment to say goodbye.”
则是整部电影作品最好的脚注,听了相当痛心,也是每个人生在不断尝试错误、接受错误、相信错误、重新学习成为新的人最好的“人类人生”写照。“少年Pi的奇幻漂流”在哲学或是探索人生教育上,是个不错的教材,我想是相当适合正在探索自己未来或是对未来迷惘的人们观赏的!
整体而言,我认为“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故事是正向的,而非就“故事”本身黑暗面探讨成为一种恐怖负面的电影作品。现实世界当然是残酷的,电影提供这两个小时的时空,透过镜头、透过光影投影到大银幕呈现给观众的,是思考自我的一个机会。而不论是娱乐效果,或是探讨人生议题上,轻松、严肃两者,“少年Pi的奇幻漂流”都兼顾到了。当然,没有一部电影是完美的,虽然许多媒体赞誉这是一出相当完美的电影作品,但我想“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一定也会有缺点可以讨论。但在观赏这部作品的过程,我想,你我都已经在最后的结尾跳脱了电影故事本身,而开始思考一连串的问题。透过电影、透过镜头,我想一定都成长了不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