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鉴赏: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这部脍炙人口的名著,至今已先后七次被搬上银幕。早在1911年,法国导演阿尔贝·加贝拉尼就拍成了一部与书同名的四集默片。1925年,法兰西影片公司又请亨利·范斯古执导,拍摄了一部9000米长的默片。1935年,法国导演雷蒙·贝尔纳又推出一部上中下三集的有声黑白片,全片共长305分钟。这个版本被影评家一致评为《悲惨世界》这部文学名著最完美的改编。扮演让·瓦勒让的哈瑞·鲍尔和扮演沙威警长的查理·瓦标勒是当时最杰出的演员。1935年,美国导演理查德·鲍莱斯劳斯基又拍就一部长109分钟的黑白片。可以说这是雨果小说的一部印象派改编版。片中的让·瓦勒让黯无光彩而沙威却演得令人叫绝。无论如何,这个版本要比美国导演勒维斯·麦莱斯1956年拍摄的一部名为《让·瓦勒让的一生》强过百倍。1958年,法国著名导演让保罗·勒沙努阿又组织了强大阵容,由迦班出演让·瓦勒让,布赫维勒演德那迪叶,贝尔纳·伯力叶饰沙威警长,拍出了这部巨著的第一部彩色片。这次改编虽无新意,但十分忠实原作。评论界认为,伯力叶塑造的沙威和勒都扮演的米西耶主教比任何一个版本都更令人信服。最新的一个版本是法国导演罗贝尔·霍桑1982年的超级制作。他先拍成一部长达五小时的电视剧,后又制成一部长三小时的电影片。导演在情节方面力求现代化,这就大大破坏了原著,化妆与布景的戏剧色彩也过浓,只有出演让·瓦勒让的里诺·凡杜拉的卓越演技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事实上,把一部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搬上银幕,既要再现原著的风貌,又要充分体现电影艺术的特殊魅力,把洋洋数十万言的巨著浓缩在三小时长的胶片上,确非一件易事,对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导演都是一次挑战。在让保罗·勒沙努阿的这部影片中,爱在苦难的漩涡中搏击,宽容与敌对的激流在冲撞,时代的风云变幻不定,革命风暴的惊涛骇浪时起时伏,这一切构成了一幅19世纪法国社会的宏伟画面。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电影是声光艺术,两者给人们提供的艺术享受既不相同又能相得益彰。以滑铁卢战役为例,雨果从历史的角度,以史诗般的笔触描绘了这场战役,他不仅描写而且加以分析。从他对战争胜负的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的思考中,人们可以感到这是一位伟大文学家站在时代的巅峰在俯瞰历史。在电影中,导演运用多角度的镜头运动,将硝烟弥漫、尸横遍野的滑铁卢战场缓慢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像是一幅巨大的画卷逐渐被打开,让观众对这场意义深远的战役进行各自的思考。
1832年,巴黎人民为拉马克将军送葬的那场戏拍摄得很成功,确把小说中起义前夜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烘托出来了。开始时,镜头推到一辆缓缓行进的巨大黑色灵车上,四周的仪仗队和送葬的人群将道路挤得水泄不通,宽阔的香舍丽榭大街显得那么狭窄。各色国旗在空中飘扬,欢腾雀跃的孩子们舞动着树枝,穿着工装的人们伫立街头,看来罢工已经开始了。商人们挥舞着棍子大声叫喊,看起来他们也早已无心做生意了。树上、阳台、窗口和屋顶上,到处人头攒动,人们的目光既兴奋又紧张,人们似乎在探寻,在等待。空气闷热得令人窒息,观众会感到一场风暴即将来临。接着,镜头不断变换角度,一个俯拍的长镜头把巴黎纷乱的全景呈现在我们面前:起义爆发了,前来镇压群众的警察挥舞着棍棒,把人群向四处驱散,各个角落都有与军警搏斗的混乱场面。镜头的运动速度明显地加快着,从开始时送葬队伍的缓缓蠕动,转变为向各个方向推拉摇移的快速运动。街垒战斗开始后,这种满地开花似的无规则动荡,迅速地转为两军对峙,对打镜头的交替使运动节奏逐渐平缓下来。
从街垒战斗的画面构图来看,观众马上会想到德拉古阿那几幅描绘法国大革命的名画和《悲惨世界》小说中的插图。神情威武、视死如归的起义者,站在街垒后面一字排开,同时用枪瞄准着前方敌人。顽皮乐观的小戛瓦罗什,站在画面右侧,一副老成持重的样子。另一个仰拍镜头也给人以深刻印象:手持武器的起义者站在街垒上面,愤怒的目光直视前方,政府军士兵的尸体横陈街垒前沿,两名士兵的背影继续向前摸索前进,短兵相接的白刃战即将来临,起义军子弹已告罄,生与死凝聚在一瞬之间。读小说原作时,如果不借助丰富的想象和具备极强的方位感,实难达到电影画面给予观众如此扣人心弦的效果。
但是电影语言在评说历史功过(如前所述之滑铁卢战役)和主人公心理变化方面,手段仍嫌不足。例如让·瓦勒让在当马德兰市长时,听沙威说一个与他同名的人被捕,次日将开堂公审。他此时的内心矛盾,纵有画外音的旁白解释,也难以与不受时空限制的文字媲美。雨果在原作中不惜笔墨,淋漓尽致地深入挖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富有正义感的让·瓦勒让首先想到的是去法庭自首,救下那个无辜替他受难的人。但是,自首就意味着重新回到曾经苦熬过19年的苦役场,而这次再进去将永无出头之日。自己多年来广行善事,把蒙特漪城变得欣欣向荣,自己成了受世人景仰的市长,也有了一个宁静的家,这一切将因去自首而毁于一旦。他始终把米西耶主教的教诲当作自己生活的信条:“隐姓埋名,脱离凡俗,牺牲生命,皈依上帝。”去法庭自首将无法隐姓埋名,但让一个无辜的人代己受过,也违背上帝让他弃恶从善的意志。在世人面前,承认自己苦役犯的可耻身份,难道是上帝的意愿吗?他听到米西耶主教在冥冥之中的告诫:“在世人眼中,你处于耻辱之中,但在上帝面前,你的行为是神圣的。”就在他下决心去法庭自首之时,他又突然想到命运悲惨的芳汀,现在他成了这位风尘女子唯一的生命源泉和希望,而这座小城里成千上万的贫苦工人也都要靠他的工厂来养活和接济,为拯救一个人而牺牲全城人的幸福,为自己的灵魂得救皈依上帝而使众人陷入贫困,这符合上帝的意志吗?他对米西耶主教的告诫发生动摇时,抓起主教送给他的那对银烛台准备扔进熊熊燃烧的壁炉火中,主教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让·瓦勒让!你不能为保全你个人的幸福与安宁将一个无辜的老人推上绝路。”要么就从此告别世俗的名誉、地位、个人的幸福和自由,去接受非人的苦役、粗暴和凌辱,要么就违背主教的教诲,背叛自己的良心和美德。一线光明刚刚出现,一团黑暗又将光明驱散。让·瓦勒让深深地陷入苦闷和矛盾之中。这一章以主人公呼唤上帝结束。读者的心绪随着让·瓦勒让的内心变化而起伏不定,看到主人公的头发一夜之间变为雪白,似在意料之中。影片在这一场戏的表现略显苍白。
小说中人物繁多,性格各异。影片突出了几位主人公,尤其是迦班的出色表演是令人赞叹的。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雨果的这部经典之作将永远震撼读者和观众的心灵。
(任友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