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鉴赏:
1956年,英法因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而出兵侵埃,最后以失败告终。此事在英国引起巨大震动,舆论界、知识界、文艺界纷纷对英国的殖民政策进行反思。这是英国这个老牌殖民帝国为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国家政策以至人们的思想意识诸方面所进行的一次痛苦然而却是必需的重大调整。英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殖民史是这次历史大反思的重要内容,人们在抨击政府的殖民政策时自然想到了“阿拉伯的劳伦斯”。本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问世的。
“阿拉伯的劳伦斯”确有其人,但经历却与本片所描述的不尽相同。历史真人全名叫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1888~1935),曾在耶稣学院专修历史,获学士学位。1911~1914年随考古队在幼发拉底河流域发掘赫梯遗迹,在那里对阿拉伯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学会了阿拉伯语并熟谙其风土人情,后又到西奈半岛绘制地图。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入伍,被派往开罗阿拉伯局。1916年6月麦加统治者侯赛因起兵反奥斯曼帝国,10月劳伦斯抵希贾兹(今沙特阿拉伯)吉达港,结识了侯赛因的二儿子阿卜杜拉和三儿子费萨尔,后者指挥麦地那的贝都因军队。11月劳伦斯返开罗,要求当局提供黄金武器援阿反土,此后他便为费萨尔制定游击战略,他的袭击使大马士革至麦地那的铁路瘫痪。翌年7月,他率少量贝都因人经两个月艰苦的沙漠行军,攻占了亚喀巴,从而控制了除麦地那外的整个希贾兹。11月他在德拉被俘,遭毒打后逃了出来。一个月后他参加了向耶路撒冷的胜利进军,被提为中校。1918年10月,他率阿拉伯人先于艾伦比几小时进占大马士革。由于阿内讧严重,无法实现他建立一个统一国家的理想,加之英法早已达成划分势力范围的协议,他被迫返回伦敦。10月30日,他当着英王乔治五世的面阐明自己的观点,拒领巴斯勋章。1919年巴黎和会期间,他大力活动,力图阻止英法瓜分阿拉伯世界,未能成功。费萨尔后来成了伊拉克国王,阿卜杜拉则成了约旦的统治者。
对比影片与史实,可以看出编导进行了大量艺术加工。影片对劳伦斯这一历史人物的总体把握基本上是忠实的,尽管多了几分激情,造型也更显俊逸。为了进行性格刻画,编导根据自己的理解,或对真实事件加以改造,或虚构一些细节。另外,为使影片更富戏剧性,编导对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空间位置和因果关系都大胆加以更动。这些艺术加工招来了史学家的非议,然而如果仅把影片看做是一部艺术作品,则可说它是非常成功的。
影片一开始,劳伦斯骑着摩托车在崎岖的乡间公路上飞驶,前方突然闪现两个骑车人,他躲避不及,飞入路旁树丛中。这既交待了劳伦斯的死因,也突出了他爱冒险、富有人道精神的个性。葬礼后的采访,对他是赞誉与贬抑并存,这更为他涂上一层神秘色彩,并由此引出往事的闪回。劳伦斯在司令部为同事点烟后,慢慢将火柴挤灭,对方好奇地模仿,却烫得直叫,问其奥妙何在,答曰“忍耐”。这一小插曲又点出了他性格中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一面,为他日后在酷劣的沙漠驰骋自如作了铺垫。阿里在水井边射杀赫斯密族向导是全片的第一个高潮,它揭示了阿拉伯内部的裂痕有多严重,这也为影片结尾时阿拉伯委员会的失败留下了伏笔。另一方面编导以劳伦斯对此作出的深恶痛绝的反应来表明他在涉身阿拉伯事务的初期还是恪守人道主义的。与费萨尔密谈一场戏初次展示了劳伦斯形象最主要的一面:他有运筹帷幄的雄才大略,同时又深谙阿拉伯事务,全身心地支持阿拉伯解放事业,甚至不惜与本国政府对抗。费萨尔谈到阿拉伯民族光荣的过去,但认为要重振雄风除非出现奇迹,这奇迹假劳伦斯之手后来确实出现了,但却毁于阿拉伯人自身的痼疾。为表现劳伦斯向命运挑战的不屈精神和他对生命价值的尊重,编导特意设计了一段他只身重返荒漠救人的情节,这一虚构情节又自然引出了下面一段史实:劳伦斯以行动赢得了阿拉伯人的拥戴,他们授予他酋长的礼服,尊称他为“艾奥伦斯”,这一举动表明他们已把他看成是自己人,而劳伦斯也以此感到自豪。此后劳伦斯又游刃于部族矛盾之间,屡屡将爆炸性局面加以化解,甚至以其过人的睿智操纵奥达攻打亚喀巴。当然他也因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为平息部族冲突,他违背自己的信念,平生第一次杀了人,而且杀的正是他救过的人,编导以此强调他内心痛苦之烈。横穿西奈沙漠时他眼睁睁看着对他忠心耿耿的杜德被流沙吞噬而无可奈何,这是对他的又一沉重打击,他直认是自己杀了他。于是回到开罗后,他违反规定,把幸免于难的法拉带入军官俱乐部,为其要了桔汁,以此表明他的赎罪心情。
劳伦斯以其超凡的才能打开了新局面,赢得了英阿双方的器重,确实感到春风得意,这一心态从他站在出轨的火车上昂首任记者拍照的举止中表露无遗。他只身入异邦,个中的酸甜苦辣确实难以尽说,甘尽苦来的日子毕竟更多些。贝都因人聚散无常,抢劫得手,呼啸而去,劳伦斯转瞬间便几成光杆司令。留下来的少数哈理人中发出了为英国人火中取栗的怨言,再加上他又被迫杀死了法拉,种种挫折无疑动摇了他的信心。被捕毒打、同性恋的企图最后促成了他精神的崩溃。编导通过这情感的波折起伏来表明劳伦斯并非超人(历史上的劳伦斯的确有几次理念的动摇,但没有这样凝练、集中)。劳伦斯的退缩此时与英国的殖民利益发生了冲突,于是艾伦比极力给他鼓气,他深知劳伦斯这样的人会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不会半途而废,便以此点拨他,果然拨动了他的心弦。但这时的劳伦斯已非昔日可比,英阿双方一时的倚重使他变得过于自信,过分相信自己的影响。政府的卑劣使他不愿再受英军的节制,阿拉伯人的不争气又使他多少有些蔑视他们,他常常靠感情而不是理智行事,严酷的现实使他磨炼出一副铁石心肠。编导特意设计了一段追杀土军的戏来表明他此时的精神状态:劳伦斯下令杀死整团的土军,他自己也疯狂地胡乱开枪。战场沉寂下来,阿里望着遍地狼藉的尸体对随后赶来的美国记者痛心地说,人们会认为我们阿拉伯人野蛮、残忍。这话恰恰是阿里在井边枪杀赫斯密向导时劳伦斯说过的话,编导将它重复两遍,但前后的斥责者和被斥者、文明者和残忍者身份刚好颠倒,这的确是意味深长的。市政厅圆桌会议段落是编导的又一妙着,短短一场戏说明诸多问题,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劳伦斯统一阿拉伯的理想在此彻底破灭(千百年来习惯于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缺乏凝聚力,部族摩擦不断、彼此征伐劫掠、合分无常。1990年伊拉克吞并科威特,举世同声谴责,反倒是阿拉伯人自己对这种同室操戈的悲剧反应不一,甚至支持者也大有人在。尽管泛阿拉伯主义是阿拉伯人民的最高理想,然而在这种民族心态下,阿拉伯的统一大业一时是难以实现的)。费萨尔的一句话可说是一语中的:“劳伦斯是双刃刀,我们都乐于摆脱他。”兔死狗烹,英军对他的雪藏本是意料中事,他只能默默离开这不再需要他的第二故乡。本片对劳伦斯这一形象的塑造可说是非常成功的,其个性有棱有角,并有多层折面,折射出熠熠光彩。此外劳伦斯的性格还有个发展过程,从厌恶流血到嗜杀,从谦逊到倨傲,其转化的心路历程编导演三方诠释得都非常令人信服。
影片对三位阿拉伯上层人物的塑造也很有特色。他们都不是历史真人,但又很有代表性,各有其生活原型。编导着墨最多的是阿里,他是青年一代,曾在开罗学习过,对新事物接受快,是劳伦斯最亲密的盟友。编导为他安排了一个从“野蛮”到“文明”的转变过程:他以杀人露面,其后师从劳伦斯,多次表示要学习政治,后来是他反对劳伦斯对土军大开杀戒并责备其残暴行径。在圆桌会议上正当他与奥达争吵时,劳伦斯要他制怒,他立即对奥达表示歉意。其父费萨尔亲王是个有政治头脑的阿拉伯领袖人物,他精明老成,对局势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总是算计着自己与对方手中的牌以捞取最大的政治好处。至于奥达则是个典型的贝都因部族首领:剽悍、贪婪、头脑简单,容易被人利用。扮演这三位人物的都是国际著名演员,他们的卓越演技为影片增辉不少。
本片是戴维·里恩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其鲜明的后期创作风格特征。里恩从《桂河桥》开始专拍“跨洋电影”,他的跨洋电影往往具有文化反思的底蕴。他常以英国人在异邦的活动为题材,通过种种矛盾冲突,对英国人的民族禀性、心理意识加以审视,进行历史、文化的反思。本片中,在劳伦斯和英国政府的对阿态度上里恩显然是扬前者而抑后者的(从这层意义来讲,本片的主题是积极的;然而本片毕竟是英国人的手笔,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它都过分突出了英国人的作用,甚至不惜贬抑阿拉伯人,这又是它的不足之处)。在里恩后来执导的《瑞安的女儿》(1971)和《印度之行》(1984)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这种对民族品性的反思。
里恩的后期作品在形式上也具有浓郁的个人风格。它们都是场面壮观、气势恢宏的彩色宽银幕鸿篇巨制。这种壮观和恢宏首先体现在演出的规模上,本片中不少场景动辄上千人,如飞机轰炸哈理部族及部旅迁移、攻打亚喀巴、追杀土军等。其次,那广袤的荒漠及蜃云环绕的孤峰也显露出一种雄浑的美,使人视野开阔、心情舒展。有时里恩有意在大漠中点缀几个蚂蚁般的人和骆驼,以人物的渺小来反衬景物的壮伟。里恩还不时把这两种性质的壮观糅合在一起,如豪维骑兵出征去攻打亚喀巴时成百上千的人行进在谷底的流沙地带,两旁高耸的群山像是在列队欢送,数百阿拉伯妇女在山坡上一字排开,发出一种女性特有的圆润的叫声。这样的场面给人以奇特的感受,看后令人久久难以忘怀。它们往往既富有观赏性,又起着点染氛围、烘托主题的多重作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在里恩的后期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往往占用大量篇幅来细腻地表现它们。有人认为里恩的功力使得死景变成了活物,它们常常成了影片中的真正主角。《桂河桥》里茂密的热带雨林既充满危险又突出了造桥的艰巨;《印度之行》中那富有神秘色彩的古庙充满异国情调,使人浮想联翩,引发了女主人公的幻觉。在本片中,那浩瀚死寂的戈壁沙漠、酷烈的毒日一次次地横亘在劳伦斯面前,这既突出了他那一往无前的超人毅力,同时也预示着他的事业命途多舛。
里恩素以追求尽善尽美闻名影坛,他摄制影片向来精雕细琢,剧作结构、画面构图、人物塑造无一不求其精。本片中有些场景非常令人难忘,如阿里首次出现时,只见沙天一线处隐约冒出一个黑点,黑点渐次变成一个细长的黑影,黑影被热沙腾起的蜃气冲折得摇曳不定。良久,黑影才分化出黑帽黑衣黑骆驼。又如劳伦斯横穿西奈时,沙暴遮天蔽日,席卷着砂石扑面而来,杜德忽然陷入流沙中,就像掉进沼泽地,在挣扎中渐渐没顶。里恩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这些沙漠奇景转换成画框内与剧情密切相关的影像,最终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谷时宇)
这是一个不可能产生史诗的年代。所以,我总是隔一段时间便挑一部那个时代的史诗片看。我一直相信真正的勇气,梦想与崇高,尽管它们已经被那些该死的选秀节目和名人报道低廉化。
其实是1962年完美的五星电影,留下一颗星,是给你与这世界保持安全的距离。这样的电影很好,但你不一定要看,除非你承受得起,看完后的孤独。或者你看不懂,这样也好。但是当你得知劳伦斯的秘密以后,明白人生也不过这么回事时,究竟要以怎样的态度继续活下去?那么就去了解,走出阿拉伯后的劳伦斯吧。
为了那么多经费和5年的拍摄时间,我给四星。其实我只看了一遍,真没觉得那么棒,4个小时还累得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