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霜寒烈日 芬奇小镇

《星际穿越》上映的那个晚上,夜空像是一块被冻透了的玻璃,我走在下面,缩头缩脑地等着它发出龟裂的脆响。

可惜什么也没有发生,那一片墨蓝只是温柔地看着万家灯火,任由怀里的星星发出微弱的光。

想起来,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过满天繁星的景色了,就像没办法用准确的时间刻度来衡量成长一样,我们也说不清到底从哪一天开始不再抬头仰望了,身边有那么多饭局要赶,有那么多钱要赚,有那么多权力要抢,谁会在意天上还有没有星星。

在清凉的夜风中,顺着父亲的手指,奶声奶气地数着七颗北斗星——天枢、天璇、天机、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这样的记忆可曾重新浮现?

在梦中,抑或在电影里。

也许,我们握住不放的,不仅仅只是银幕里的优美幻象,还有心中的那一刻定格。

科幻从来都不只是人类的梦,它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世界观。

既然我之前大言不惭地告诉大家说我是看着科幻片长大的,那么排出心中的TOP10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特别说明:这个榜单只是我最喜欢最有纪念意义最符合我的个人口味的十部科幻电影,绝不是“最好的十部科幻电影”,绝不是“最推荐的科幻十部电影”,也绝不是“最不无聊的十部科幻电影”。

强调一遍:我不是在荐片。

这个榜单没有包括动画类作品,科幻题材作为二次元的主力,单列一张榜单毫无压力,就不要来这里添乱了。

另,鉴于时下对各种幻想作品的类型分辨不清是一种普遍现象,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在正文开始之前尽量简短地说一下如何区分不同类型,以免有人出现“为什么没有《指环王》”这种不必要的愤慨。

总体而言,我们现在经常接触到的幻想艺术大体有以下几类:

【神话】 这是历史最悠久的幻想类型,它的主要目的是解释自然及社会现象,主要特点是故事中有“神”存在。代表作品:希腊神话。

【传说】 由神话演变而来具有一定历史性的故事,未必会出现神,但是经常会有一些超自然的事物出现,比如吸血鬼,比如射落太阳。神话和传说经常出现交融的现象,比如刑天勇猛,死后还能继续战斗,那么他的对手就被安排成了神祗。代表作品:《白蛇传》。

【科幻】 在科学理论或技术的基础上所展开的想象,这里的“科”是“科学”的意思,再强调一遍,一定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百度百科“科学幻想”词条中简介部分的解释是极不准确且不负责任的)。科幻是一门关于“可能性”的艺术,科幻作品中所描述的情形不一定会发生,也不一定不会发生,它所表现的是“假如这些发生了将会怎样”。历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是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出版于1818年。很多人会感觉这个作者的名字有点熟悉,因为她的丈夫是写出了《西风颂》的英国著名诗人珀西·雪莱——“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魔幻】 建立在“魔法”之上的想象,这里的“魔”是“魔法”的意思,魔幻的历史也有年头了,可能起源于祭祀活动,用水晶球或者龟甲什么的预言未来,是远古时期祭司们经常做的事情,发展到后来出现了魔杖、飞毯、魔咒等一系列道具。它的主要特点就是故事里出现有魔力的事物。有人认为魔幻是奇幻的一个分支,目前尚无定论,但并无不妥。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魔幻”与“魔幻现实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两者之间没有关系。代表作:J·K·罗琳《哈利波特》系列。

【奇幻】 广义的奇幻包含一切没有科学依据的想象,因为奇幻一词是从英语“fantasy”翻译而来的,这里的“奇”本意是“奇异”,所以这种说法并无不妥,但略显宽泛。狭义上奇幻的主要特点是有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区别的没有科学依据的幻想世界(比如“中土世界”),或者是在现实社会中加入超自然因素(比如有些人或是所有人都可以不必遵守自然规律,比如存在长生不老药),总而言之,作品有一个独立的世界观。奇幻作为一个艺术类型的具体划分目前尚无定论,上述说法是我比较认同的一种,仅供大家参考。代表作:托尔金《魔戒》系列。

【玄幻】 中国特产,以修真、悟道为主要特色,“玄”的本意指“玄学”,这个词的第一次出现是在1988年香港“聚贤馆”出版的小说《月魔》的序言中:“一个集玄学、科学和文学于一身的崭新品种宣告诞生了,这个小说品种我们称之为‘玄幻’小说。”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这个类型似乎跟真正的玄学联系越来越少(其实原本就不多),玄学逐渐沦为噱头。代表作:黄易《月魔》。

【童话】 通过丰富的幻想和夸张、象征、拟人的手法塑造形象,以适宜于儿童阅读的作品。简而言之,是写给儿童看的。代表作品:安徒生《海的女儿》。

大概大家会经常遇到的就是上面几种类型啦,想全面覆盖其他所有的不太现实,也没有必要,简单了解即可。

咳咳,跳过了上一段的大家注意看这里看这里——

Now,here we go!

2. 《银翼杀手》

在一个阴暗肮脏的未来,一个被命名为“银翼杀手小组”的特别警察部队奉命抓捕那些看上去和人类没什么差别的机器人。狄卡德是其中的一员,但是他在抓捕的过程中渐渐发现,身为人类的自己似乎比机器人更“不像”人,而那些试图获得与人同等地位的机器人却好像拥有更多人性。更糟糕的是,他好像爱上了一个女机器人……

《银翼杀手》是一个构造很精致的故事,但是当你看过了之前那么多的奇思妙想之后,恐怕也很难用“新奇”来称赞它,尽管这丝毫不能影响到这部电影的伟大。2004年,在由英国《卫报》发起的影史最佳科幻片评选中,雷德利斯科特的这部1982年上映的经典作品最终当选影史第一。

这部电影迷人的地方在于,它所创造的这个世界虽然阴郁而悲观,却如此真切。

我们在成长中一天天地变得越来越“不像”自己。

人类也一样。

那些我们曾经自豪过的风骨、自尊和骄傲,现在仍然在被我们继续心安理得地自豪着么?

我们乐于创造比我们自身更有力量的存在。

但是真正创造出来之后,我们感受到的是什么呢?

恐惧。

想想核武器。

更别说是有可能代替我们的生命体了。

如果人工智能真的出现,人类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如何摧毁它们——也许是“他们”。

你可以说它们不是“他们”,它们不是人,所有的创造物都不是人,但是人又凭什么是人,我们自己不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今天仍在继续——认为自己也是另外某种更高力量的创造物么?

还因此沾沾自喜呢。

似乎人类的每一种文明在初始的阶段都会认为自己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且几乎每一个造人者使用的材料都是泥土,无论他是在中国,北美,澳大利亚,还是尼罗河畔。

泥土和机械有什么不同?

很多人在接触科幻作品之前会想当然地认为这种“糊弄小孩子”的所谓艺术理所当然地描绘的都是以后的世界多么美好,而当他们真的看过了很多科幻作品,又开始抱怨为什么这些人创造的未来似乎大多是灰暗、悲观、不令人满意的,他们感到的更多是压抑和不安,简直是花钱买罪受。

但是今天的现实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忧虑还是向往?

《银翼杀手》改编自美国科幻鬼才菲利普·迪克的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而原著中的世界要比电影更加黑暗,甚至令人绝望。地球已在毁灭边缘,人类依赖着科技和自己的梦境在死水一般的生活中痛苦地挣扎着。

迪克在书中写道:

“梅塞说,我确实是个骗局。天空是摄影棚搭出来的,上面还有颜料的痕迹。石头是软橡胶做的,打在人身上不疼。你看不到这一切,是因为你离得太近了;你必须像那些仿生人一样,离得很远很远,他们有更好的视角。他们干得很好,从他们的眼光看来,这次大揭发很有说服力;但他们将不能理解,为什么任何事情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你还在这里,我也还在这里。”

今天的你是不是自己曾经所追求的模样?将来会是么?

人类呢?

回头看看我们曾经走过的路,我们能看到自己的未来。

如此真切。

你的评论可以尖锐,也可以湿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