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铁皮鼓》是由格拉斯的同名小说《但泽三部曲》的第一部改编成,由德国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指导。讲述了奥斯卡三岁时目睹成年人世界的丑恶,决心拒绝长大,反抗他的父母、纳粹、舅舅、情人个人反抗史。
该片获得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第32届国际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获奖情况:

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外语片
第32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 沃尔克·施隆多夫
第6届报知映画赏 海外作品奖 沃尔克·施隆多夫
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最佳外语片

英文简介:

In 1924, Oskar Matzerath is born in the Free City of Danzig. At age three, he falls down a flight of stairs and stops growing. In 1939, World War II breaks out.(详细剧情
[toggle title=谷歌翻译,仅供参考]
1924年,奥斯卡·马特泽拉特出生在自由城市丹泽。三岁时,他从一段楼梯上摔下来,停止了生长。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toggle]

出品:

联邦德国、法国(1979)/彩色

剧照欣赏:

获奖记录:

198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1979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1980年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奖 1980年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奖

电影故事:

上世纪20年代德国,某天玛策特拉一家与亲友们打牌,他家三岁的儿子奥斯卡在桌子底下发现母亲和他的表哥用脚调情。奥斯卡从此下决心不再长高长大,甘当一名侏儒,并不停地敲一个铁皮鼓。他偶然发现自己有特异功能,只要他尖叫起来,附近的玻璃就会变成碎片。于是,他用奇特的鼓声和叫喊破坏希特勒军队的检阅,也让母亲为偷情行为感到羞愧而死。奥斯卡与年轻的后母玛丽亚发生了性爱关系,生下了小库尔特。不久,他随侏儒杂技团奔赴前线慰问德军。在苏军占领柏林的时候,奥斯卡出卖了父亲。在为父亲掘墓的时候,奥斯卡被石头击中,开始奇迹般长高,这正是希特勒灭亡之日。

权威点评:

《铁皮鼓》根据君特·格拉斯的同名小说改编。施隆多夫广泛吸收了乡土片、滑稽片、恐怖片、色情片和政治讽刺片的特点,创造出一种多样式、多风格融为一体的创作模式。他忠于原作的荒诞、讽刺基调,用视觉形象揭示了1924—1945年德国的阴暗。为了达到影像上的逼真,展示奥斯卡的视点,片中有多处从膝盖高度拍摄的镜头,以此把“成年人”的世界诠释成稀奇古怪的性和政治哑剧,达到了荒诞的程度。《铁皮鼓》在风格样式上体现了某些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美学特点,影片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为影片的荒诞和怪异增加了深度。

铁皮鼓 Die Blechtrommel

1979彩色片144分钟

西德弗兰茨·塞茨电影公司/比奥斯科帕电影公司/阿尔泰米斯电影公司/赫勒鲁雅电影公司/奇奇比14有限公司/法国巴黎阿尔戈斯电影公司联合摄制

导演:福尔克·施隆多夫 编剧:让-克劳德·卡里埃尔 弗兰茨·塞茨 福尔克·施隆多夫(根据京特·格拉斯的同名小说改编) 摄影:伊戈尔·路德 主要演员:马里奥·阿多夫(饰阿尔弗雷德·马策拉特) 安格拉·维克勒(饰阿格内丝·马策拉特) 达维德·贝南特(饰奥斯卡·马策拉特) 丹尼尔·奥布里斯基(饰杨·布龙斯基)

本片获1979年西德金碗奖,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1980年美国影艺学院最佳外语片奖

3 评论

  1. 德国人拍魔幻现实就是不如西班牙人,一板一眼按照原著逐字逐句翻译,却忘了整体感觉和意境。唯一的优点就是忠实于原著,但这也同时是个大大的缺点,拍出来一个根本叫人看不明白的晦涩东西。

  2. 没看过原著但是熟知情节,最症候性的点正是选择儿童演员而非侏儒演员扮演奥斯卡,以及删去原作45年之后的情节。叙事人奥斯卡的全知视点统领全片,而魔幻现实主义段落处理的非常好。毋庸置疑的是施隆多夫的左派立场。有些段落用了默片式的影像风格,只是可惜全片的处理仍是不统一。

你的评论可以尖锐,也可以湿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