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鉴赏: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美国电影的黄金时期。好莱坞在电影生产方面已发展成大而全的垄断企业,是一架装备精良、运行顺畅的大型机器。“类型电影”作为美国电影的法宝也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好莱坞制作影片实际上是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过程。制片人制度成功地运作于八大制片公司中,如1930年代末期的豪华巨片《乱世佳人》(1939)将制片人制度推到极致。尽管好莱坞经历了“梦幻工厂”的繁荣,但在艺术上已多年没有出现能令其骄傲的成就。这时候,美国电影等来了继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这就是奥逊·威尔斯奉献的《公民凯恩》。
《公民凯恩》是奥逊·威尔斯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完成此片时年仅25岁。影片中威尔斯集制片人、导演、编剧、主演于一身,这是雷电华影片公司给这位年轻才子的特殊权利。威尔斯童年时曾两次跟随发明家父亲和钢琴家母亲环游世界,这个经历开启并丰富了他的思维和想象力,对他日后的艺术创作大有裨益。威尔斯很早就开始了戏剧创作实践,20岁时担任了“水星剧院”的戏剧导演。1938年《慕尼黑协定》刚刚签订后,他在广播电台创作演出广播剧《星际战争》。开播时他异想天开地先加播了一条新闻,称“火星人即将大举攻击地球上的人类”,让几百万美国人上了一个大当,他也因此出了名。当他看到雷电华公司分配给他的摄影棚时,欢呼道:“这是人们能给予一个孩子的最好的机械玩具!”就这样,威尔斯在初进摄影棚时就充分显示了他的丰富想象力和艺术才华。
《公民凯恩》是以美国报业巨头并身兼几家大公司老板的亿万富翁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的生平为原型的。为什么选择这个人的生平为题材?首先是,赫斯特发迹的种种故事恰好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某些现实以及暴露出来的相关问题;再者,威尔斯觉得这个题材最能展现他的艺术创造力。其实影片并未涉及赫斯特报业垄断、黄色报刊等敏感问题。赫斯特曾企图买下影片的全部拷贝以阻止影片发行,继而又利用他的报业系统对影片进行大量反宣传,不成想他的新闻攻势反而造成了《公民凯恩》的轰动效应。
《公民凯恩》的成就不在于它讲述的是一个美国当代显赫人物具有传奇色彩的兴衰史,而是他用来叙事的崭新电影语言对传统叙事结构的挑战。影片以“玫瑰花蕾”作为悬念,通过对五位知情者的六次采访,从多个角度展现凯恩的人生经历,从被访者不同角度见仁见智的评价堆积起凯恩性格和心理的各个侧面。叙述的片断打乱时间和空间的顺序,由观众自己去理清楚,得出总体印象。在每一个采访片断中,随着被采访者的回忆,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美国社会的问题和资本主义经济的重重矛盾,让观众看后禁不住去思考引起这些矛盾的原因。威尔斯的不寻常之处在于,他发现了并以自己特殊的多角度叙事方式去展现凯恩这个庞然大物人性中的巨大矛盾。他对金钱贪得无厌,对政治野心勃勃,对感情极端自私。就是这样一个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极端利己主义者,竟控制着美国经济、政治和新闻命脉,对一切“逆我者”不惜动用生杀大权。与他同时代的卓别林因为政治和艺术的进步倾向就深受其害。正如美国电影理论家鲍德威尔所指出的那样:《公民凯恩》包孕着巨大的历史矛盾,它所描绘的矛盾“就是那整个国家的回响”。影片因此而注入永恒的魅力。
《公民凯恩》的另一个重大成就在于影片对传统电影表现方法的挑战,对视觉表现技巧的锐意革新。为完成影片突破传统的叙事任务,《公民凯恩》在摄影机和镜头的运用上下足了功夫。
凯恩这个在美国社会中堪称可以呼风唤雨的巨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不能割舍的竟然是一个伴他童年快乐时光的雪橇。那种无拘无束的快乐与自由或许是凯恩最钟爱而又失去的,抑或是他穷尽一生去追求而没有得到的,甚或他未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支配自己的一生而埋藏在心底的深深的遗憾。威尔斯在影片中提出了一个哲学命题:在资本堆砌起来的现代社会里,人与社会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在表述这个命题时威尔斯将自己的现代电影观念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威尔斯为影片确定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要让观众感到是在观看凯恩的真实生活。因此,他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影片中的布景要参与创作;二是影片的场次、段落之间必须连贯得十分顺畅。要取得这样的效果,他们必须借助摄影机镜头的力量。
在表现童年凯恩要被赛切尔带走的那场戏里,威尔斯要求观众在看到凯恩童稚的欢乐的同时,还要看到凯恩母亲怎样将他委托给了赛切尔,他是怎样离开家乡和亲人的。影片中设计了一扇玻璃窗,室内凯恩母亲在和赛切尔谈话,透过窗户抬眼望去,凯恩正在院子里的雪地上戏耍。影片此处采用了纵深透视的画面构图,让摄影机镜头将前景、后景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揭示得一目了然,达到“让观众自己去看”的目的。
在表现凯恩暮年生活时,威尔斯设计了这样一组画面:苏珊已经离他而去;在那豪华的巨大客厅里,老迈的凯恩缓缓地踱步,周围没有其他人,大厅愈发显得空寂;墙壁上装饰的那一面面的镜子,同时映出他一重重蹒跚的身影。对比曾经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暴君,画面上垂暮的凯恩愈发显得孤寂无助,令人感慨,过目难忘。
《公民凯恩》里有大量叙事段落是在房间内进行的。为实现威尔斯的写实追求,大多数布景房间都有真正的天花板,这是在其他影片中所没有的。为给观众造成逼真的视觉效果,很多布景房间的举架要比真实建筑物低,再运用摄影机进行低角度拍摄,观众看起来就如同与片中人物同处一个空间了。对景深镜头、长镜头段落、低角度摄影、运动摄影等视觉技巧大胆创新、成功运用的范例在影片中比比皆是,构成影片奇特、巧妙、震撼人心又真实可信的银幕效果。
这部杰作在电影语言创新上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还得益于摄影师格雷格·托兰德(1904~1948)不可忽视的努力。托兰德是1940年代好莱坞最富于创新精神的摄影师。早在《公民凯恩》之前,他已参与了如《呼啸山庄》(1939)、《插曲》(1939)、《怒火之花》(1940)等名片的创作,并因《呼啸山庄》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他和威尔斯在艺术与技术的创新追求上可谓志同道合,配合默契。他参与剧本、分镜头剧本甚至拍摄计划的研究,以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最大限度地、创造性地体现了威尔斯的创作初衷。托兰德在布光及景深镜头方面的成功实践,促进了现代电影摄影技术的发展。
《公民凯恩》虽然经历了上映时的轰动效应,也因卓越的艺术成就获得电影史论家的无数赞誉,但由于影片投入过巨反而让雷电华影片公司蒙受巨额亏损。雷电华指派威尔斯再拍摄一部影片,以期对公司有所补偿。威尔斯在他的第二部影片里仍独享制片人、编剧和导演的待遇。影片是根据布斯·塔金顿描写美国中部一个显赫家族兴衰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安倍逊大族》,这也是威尔斯偏爱的题材。影片虽一直被称为佳作,但再次遭遇票房惨败。
奥逊·威尔斯一生始终纠缠在艺术与商业的矛盾中,其艺术成就再也没有超过开现代电影先河的《公民凯恩》。1970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他荣誉奖;1975年,美国电影研究院授予他终身成就奖;1984年,美国电影导演演员公会授予他最高荣誉奖——格利菲斯奖。
1962年、1972年、1982年,《画面与音响》邀请各国著名影评家评选“世界电影十大佳作”,《公民凯恩》均名列第一。1987年,在美国为纪念好莱坞建立100周年举办的“美国十大佳片”评选活动中名列第一。
(纪令仪)
1.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得到和不断的失去。
2.人的一生不过就是几个他人的片段回忆所组成的故事。
3.人的一生终将化成一股黑烟飘向天空。
4.每个自我意识膨胀的人都渴望在自我和他人的领域里当一个暴君。
5.影片的技术——深焦、长镜头、剪辑达到了神一般的高度。
“看这种技术倒退的老片还不如直接看剧本,每个镜头都处理不好,毫无美感,甚至在抖动!至少文学的形式是几百年都不变的,对人物的刻画电影远远不及小说,后者能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 而且还有十几人点有用,真是笑尿了。外行人装逼总是现丑无下限。
果然是超天才和华丽的镜头和剪辑,已经是70多年前了,现在这些技术还在被用到。。。再大的人物,一生也只不过是活在特定几个人的记忆里啊,原来玫瑰花蕾是那么回归本源的东西。悬疑传记片。不过实在无法对此人有什么认同。。。故事也不刺激。。。
销魂深焦、低调灯光、5个叙述闪回的平行运动镜头切入、升降横摇镜头、蒙太奇造就的时间维度、复杂场面调度,包括服装化妆声效等,无论你们怎么说装逼,这些技巧的确无与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