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巴黎野玫瑰》是由高蒙电影公司出品的剧情片,由让-雅克·贝奈克斯执导,让·雨果·安格拉德、碧翠斯·黛尔、文森特·林顿联合主演。
该片讲述了法国巴黎一对年轻的情侣过着坎坷的爱情和悲惨的生活故事。影片于1986年4月9日在法国上映。
获奖情况:
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44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提名) 最佳外语片
法国电影凯撒奖 最佳海报
法国电影凯撒奖(提名) 最佳男演员 让-雨果·安格拉德
法国电影凯撒奖(提名) 最佳女演员 碧翠斯·黛尔
英文简介:
A lackadaisical handyman and aspiring novelist tries to support his younger girlfriend as she slowly succumbs to madness.
[toggle title=谷歌翻译,仅供参考]
一个懒散的勤杂工和有抱负的小说家试图支持他年轻的女朋友,因为她慢慢屈服于疯狂。
[/toggle]
剧照欣赏:
电影故事:
贝蒂与来小镇打零工的查格相爱了。查格是一位作家,但他并不认为自己的小说能够发表,也不认为自己在写作上有了不得的才能,反而甘于打零工的平凡生活。一天,失去了工作的贝蒂来投奔查格,并在无意中发现查格原来是个作家,这个发现令她不由对他另眼相看。于是,她留了下来。让小说发表,让查格从平庸的琐事中解脱出来,成了她的神圣职责。她自告奋勇学习打字,一心期望小说能够出版。她固执地相信自己的直觉,但她的期望却一次次落空了。不久,贝蒂疯了。查格不愿意贝蒂在病床上受苦,不愿意贝蒂这样行尸走肉般地活着,他乔装混进了医院,用枕头闷死了贝蒂。
权威点评:
由影评人转行拍电影的贝奈克斯20年来只有6部剧情长片问世,其中《早晨37°2》最为世人所称道,甚至还被提名角逐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女主角的著名台词“生命总是在阻挡我,我若是要一件东西,它一定会拒绝我。”为本片的点睛之笔。贝奈克斯通过一个法式浪漫爱情片讲述的其实是一个艺术家的挣扎,个人对自身命运的幻想,以及命运对幻想猝不及防的摧毁过程。男女主角的表演均十分出色,特别是贝蒂的扮演者,将角色的那种病态的偏执和歇斯底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幕后制作:
让-雅克·贝奈克斯与吕克·贝松并称为法国80年代后“新浪潮”电影的“双杰”。他的新作《死亡转账》继续采用《早晨37°2》的男主角。
媒体评价:
《巴黎野玫瑰》导演用天马行空的叙事也着实没辜负关注,信手拈来,妙趣横生的情节在三个小时里比比皆是,当然和许多其他的法国电影一样,习惯了情节环环相扣,看起来会不时觉得零碎和不知所云,而且影片中的男女主角与其说是主演,不如说是两个贯穿始终的道具,像提线木偶般被那只镜头外的手来回摆弄,这也是许多所谓的文艺片固有的格调,演员们只能保持一种远离生活的酷麻木、不知所终,电影成了导演们展示的万花筒,那种浑然一体的气势再也无法找寻。(新浪网评)
《巴黎野玫瑰》置放在平民生活中亦平淡的格调,无关乎气势恢弘,没有五光十色可言,它的爱情如风暴雷电般叫嚣,却能摧毁曾追崇的经典爱情电影,世界上什么样的爱情才能永恒,或许畸形的爱情才能真正的刻骨铭心,还有一半就是短暂的爱情都是刻骨铭心的,人们不到爱情过了保质期,已经开始腐烂,是不会去唾弃它的。(深圳报评)
图书摘录:
本片以大胆的性欲表现而引起争议,片中企图结合心理分析和文学手法,刻画一对特立独行的年轻情侣的疯狂激情及背后微妙的内心世界,视觉映像和演员表演都显出年轻旺盛的精力,比如一开场就是长达五分钟的肉帛相见,影像大胆直白。但整体风格并不统一,前半段故事沉醉于男女间热恋的浪漫气息中,而后半段急转直下,充满沉郁悲情的凄凉气氛,以致成为导演最受争议的作品。导演明显想透过这两个社会边缘人的爱情悲剧来反映法国新代青年的迷惘和失落,手法虽不免偏激卖弄和情绪化,但是强烈的个性表现仍然给人惊艳之感,煽情的钢琴配乐也找到不少知音。剧情描述贝蒂很想帮男友佐格出版他的小说,但一次又一次遭到拒绝。个性极端的贝蒂在弄瞎了自己的眼睛之后,被关进了疯人院。佐格不忍她受苦,忍痛结束了她的生命。(周黎明《西片碟中碟》)
V Day 看完后哭的一塌糊涂 不是因为消逝 而是独自活下去 两个人怎么样都可以 却要忍受整个世界 求不得 怨恨会 爱别离 五蕴之苦 生老病死 遇见另一个人之后才懂得什么叫孤独 遇见唯一的人之后才知道孤独无法忍受 无聊无法忍受 如果这个世界继续空洞 宁愿走入极端 如果相爱至此 宁愿被你钉死绞刑架
“我遇到过很多人,有人让我发烧,我以为那是爱情,结果烧坏了所有。有人让我发冷,从此消失在生命里。有人让我觉得温暖,但仅仅是温暖而已。只有你,让我的体温上升0.2℃。”
有个评论写的特别好:
查格掩人耳目化装成女人,当他走出医院的时候,仿佛能看到,那身着女装哭泣的背影既是查格,也是贝蒂,他们已融为一体,永远不会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