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影片《绝世天劫》是试金石影片公司1998年出品的一部科幻灾难电影,由迈克尔·贝执导,布鲁斯·威利斯、本·阿弗莱克和丽芙·泰勒等联袂出演。影片于1998年7月1日在美国上映。
电影讲述了两颗庞大的陨石即将撞上地球,人类必须结合太空总署的太空人和顶尖油矿钻油工人,把太空梭迫降于另一颗陨石上,在钻到陨石中心埋下核子武器,这个任务的成功与否将是人类生死存亡的关键。

电影看点:

威利斯营救陨石灾难

获奖情况:

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视觉效果(提名) John Frazier / 理查德·R·胡佛 / Pat McClung
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音效剪辑(提名) George Watters II
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音响(提名)
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原创歌曲(提名) 戴安·沃伦
第22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最佳外语片(提名)

英文简介:

After discovering that an asteroid the size of Texas is going to impact Earth in less than a month, N.A.S.A. recruits a misfit team of deep core drillers to save the planet.
[toggle title=谷歌翻译,仅供参考]
在发现一颗德克萨斯大小的小行星将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撞击地球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招募了一支不合群的深核钻探队来拯救地球。
[/toggle]

剧照欣赏:

最火台词:

Rockhound: You know we’re sitting on four million pounds of fuel, one nuclear weapon and a thing that has 270,000 moving parts built by the lowest bidder. Makes you feel good, doesn’t it?

全部台词

幕后花絮:

  • 影片的首映日正是主演丽芙·泰勒的21岁生日。而之前丽芙·泰勒曾经两次拒绝出演影片,不过她最终决定出演。
  • 迈克尔·贝在片中扮演了一位宇航局科学家。
  • 老布什曾突然造访剧组在艾灵顿空军基地的拍摄现场。
  • 剧组曾获准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拍摄B-2隐形轰炸机。
  • 美国宇航局允许影片剧组进入通常受限的区域拍摄并使用两件价值1000万美元的宇航服。
  • 在向格蕾丝道别时,布鲁斯·威利斯曾将女儿的照片放在面前酝酿哭戏。
  • 片中演职人员使用的设备总价值约为190亿美元,其中包括真正的石油钻塔和航天飞机。
  • 凯文·科斯特纳曾有望出演影片。

幕后制作:

航天飞机发射拍摄
剧组在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先后拍摄了两次航天飞机发射场景,第一次是“哥伦比亚”号的日间发射,用于测试和确定摄影机取景角度、拍摄速度和其他相关设置,第二次是“亚特兰蒂斯”号的夜间发射,这是全片尤为重要的实拍。为了在片中呈现出夜间发射的壮观场景,剧组动用了15部摄影机,其中的12部被安放在发射台的安全区内,由于火箭发射升空时的光线变化剧烈,而且有可能会危及昂贵的摄影器材,所以摄影和置景部门为摄影机特制出外壳并降低机位,以免火箭发射的剧烈震动毁掉摄影机。另外为了滤除燃料废气,摄制组还为摄影机镜头制作了特殊的过滤装置。
后期特效
在夜间发射场景拍毕之后,艺术和视觉特效部门随即接手,他们在画面中添加了额外的助推火箭,从而让航天飞机获得了在小行星着陆的足够动力。有13家特效公司参与影片拍摄,而掌管这一切的特效总监正是曾为《异形2》、《虎胆龙威》、《绝岭雄风》、《真实的谎言》、《阿波罗13号》和《丹特峰》效力的帕特·麦克朗和Dream Quest公司的理查德·R·胡佛。
道具制作
片中的外太空钻探车由艺术指导迈克尔·怀特设计而成,特效协调人约翰·弗雷泽则担负制造钻探车的重任,因为剧组不想采用传统的卡车式外观,于是他从悍马的底盘着手,而且悍马配备先进的悬挂系统,沿用了原有的副车架和悬挂,并装配上一台雪佛兰发动机。最终完成的钻探车重22000磅,高12英尺,长26.8英尺,尽管车体沉重,可其最高时速仍达45英里。

媒体评价:

影片中以世界末日为主题,这是众多观众不可抗拒的观影元素。(《新闻周刊》评)作为一部暑期爆米花电影,《绝世天劫》颇具观赏性。(《票房》杂志评)影片看起来像一个电视广告,片中200人被联系在一起,用花哨的技巧、奢华的技术和昂贵的自嘲给每一个镜头添上噱头。(《芝加哥论坛报》评)这部电影虽然有些荒谬,但片中特殊的画面效果令人印象深刻。(《周刊》评)电影的剧本是一个充满了令人惊讶的诙谐剧本。(《纽约客》评)

电影也许会让观众紧张,但它也可能使观众作呕,片中的铿锵咆哮犹如偏头痛般。(《华盛顿邮报》评)电影用快速的削减镜头分散观众的注意力,这种手法让观众趋之若鹜。(《旧金山纪事报》评)虽然壮观而喧闹,却毫无新意可言。(《底特律新闻报》评)

图书摘录:

一块像德克萨斯州那么大的陨石即将毁灭全人类,只有几个南海石油钻井工人登上陨石、钻个洞将它炸毁,人类才能得救。间歇性的爆炸、声嘶力竭的吼叫、一扬一抑毫无惊奇的剧情处理、解说式的音乐、电视广告式的剪辑、啤酒广告式的色调……一切高亢得单调乏味,就像我们常见的低品味政治宣传。(周黎明《西片碟中碟》)

2 评论

  1. 在稍早几个月的天地大冲撞的评论中,伊伯特表达对此类题材的剧设质疑,“巨型彗星冲地球飞来,将会导致两种可能的后果,1、击中地球,毁灭之。2、彗星擦身而过,人类幸免。同时观众将与大量特效场面说拜拜。前一种情景,幸福结局无法提供。后一种,观众会觉得自己受到欺骗。”……本片则试图找到第三路线:要登上彗星才能擦身而过!但故事叙述的太随性轻佻像拍MTV,而且饱受逻辑质疑。有专业学者用具体数据论证劈裂彗星所需能量远远远远超过苏联的大伊万。大本后来回忆他当时曾问过导演:为什么把钻井工人训练成宇航员要比把宇航员训练成钻井工人更容易?迈克贝回他,“给我闭嘴!”

  2. 俄国的太空空间站旧过美国汽车,因为这差点引发爆炸毁了全人类,这黑的有点严重啊!在极限移动中的陨石表面上依靠人力打孔,也是醉了,丽芙那条线完全可以去掉,强行带动观众情绪,显得多余。拯救地球依靠一群不大靠谱的钻油井工人,我再次醉了。画面感强,视觉效果棒

你的评论可以尖锐,也可以湿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