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美国精神病人》是Columbia TriStar Films de España S.A.发行的恐怖片,由玛丽·哈伦执导,克里斯蒂安·贝尔、贾斯汀·塞洛克斯、瑞茜·威瑟斯彭等人主演,于2000年4月14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改编自布莱特·伊斯顿·艾利斯的同名小说,描述了一个拥有双重性格的华尔街骄子疯狂杀人的故事。
获奖情况:
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获奖 Special Recognition
英文简介:
A wealthy New York City investment banking executive, Patrick Bateman, hides his alternate psychopathic ego from his co-workers and friends as he delves deeper into his violent, hedonistic fantasies.
[toggle title=谷歌翻译,仅供参考]
纽约市一位富有的投资银行高管帕特里克•贝特曼(patrick bateman)在深入研究自己暴力、享乐主义的幻想时,对同事和朋友隐藏了另一种变态的自我。
[/toggle]
最火台词:
[Recurring line]
Patrick Bateman: I have to return some videotapes.
(全部台词)
幕后花絮:
拍摄花絮:
- 制片方最初计划的阵容是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帕特里克,由詹姆斯·伍兹扮演唐纳德,由卡梅隆·迪亚茨扮演伊夫林,导演则是奥利弗·斯通。
- 制片方曾希望由爱德华·诺顿扮演帕特里克,但被他拒绝。
- 片中帕特里克的电视中播放的影片是1974年的《德州电锯杀人狂》。
- 在片中扮演帕特里克的朋友伊丽莎白的圭尼维娅·特纳还是该片编剧。
- 在拍摄帕特里克的第一次淋浴镜头时,全片场的女性都聚到一起围观这位大帅哥的春光。
- 克里斯汀·贝尔在拍摄期间曾有两次即兴发挥,一次是学女生的样子跳绳,一次是在准备杀保罗时开始跳舞。
- 为了从三个方向拍摄出帕特里克同两名妓女的寻欢场景,导演玛丽·哈伦和克里斯汀·贝尔曾一起观看X级录影带学习拍摄手法。
穿帮镜头:
- 在帕特里克的住所中,电视机的显示屏上映出了剧组人员。
- 在帕特里克用斧子砍到保罗之前,血液提前喷射而出。
- 在帕特里克用自动取款机取钱时,橱窗映出了剧组人员。
媒体评价:
《美国精神病人》出自一个女导演之手,已经不那么富有冲击力了,对暴力场面的回避而偏向于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使得电影从头到尾都有一丝希区柯克式的悬疑。对于生活中过于拘谨的观众来说,观看该片更像欣赏一个连环图画,而不是什么惊悚片。冷淡又富有幽默感的女导演玛丽·哈伦,把影片拍的更像一部黑色喜剧,似乎人与人之间只有冷淡才更吸引人,直到无情和分离、悲哀与扭歪变的有趣(新浪娱乐评) 。
影片充满许多疯狂元素,比如最后高潮戏男主角持枪乱射,追捕的警察、路过的老妇、看门的老头,都丧命他的枪下,也许会忽然想起片名类似的《天生杀人狂》,该片的杀戮远没有《天生杀人狂》中世界末日般的规模。然而相比风花雪月的浪漫故事,《美国精神病人》这样的故事对喜欢在看电影的时候被刺疼一下然后引发思考的朋友来说是值得一看的(新浪娱乐评) 。
《美国精神病人》中帕特里克·贝特曼杀人场面的魅力不在于导演的安排,恰恰在于这个场面本身就是对观众的震撼,一个人在杀人之前他甚至不忘向对方解释自己的音乐体会,这部电影让人觉得拍摄它的人,都是病态的,叙述暴力场面让位给人物心理的刻画,这部电影成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时代写照,成为对美国80年代的心理探询(金羊网评) 。
女导演玛丽·哈伦没有让最终结局走向极端,而是留给观众慢慢思考、任人想象,真假黑白是非虚实,直到结尾才切入故事的真正主题,这样的结局虽说达到了中和目的,但是缺乏商业娱乐的效果,有些过于自我了,也令大多普通影迷感到遗憾,甚至难以容忍(新浪娱乐评)
看电影冷知识:
在拿到[美国精神病人]的剧本之前,克里斯蒂安·贝尔先读了一遍原著小说,主人公贝特曼这个人物的设定没给他带来太大的冲击。但是在接到剧本后,贝尔顿时来了兴致:这故事真不错,贝特曼这个蠢蛋也很好笑。贝尔提前为[美国精神病人]准备了六、七个月,又经历了签约后差点被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取代的风波,当制片方重新把贝尔请回来时,他觉得自己这个状态太适合扮演一个杀人不眨眼的蠢蛋了。在电影上映之前,贝尔还特地带着母亲先看了一下预告片,看到妈妈被逗得乐不可支,他觉得心里踏实了很多。(看电影杂志)
图书摘录:
《太阳帝国》中的小孩(指演员)长大了扮演一个80年代华尔街金融业的牛B人士,业余兼任连环杀手。你若觉得这不可信,那是因为这是一个象征性的寓言,暗示那华尔街的大亨都是榨取老百姓血汗的吸血鬼,借此批判里根年代的拜金主义(即经济高速发展时的必然现象)。影片的人物塑造属于漫画式,但场景的视觉效果并不差,至少可以让中国的有识之士感受一下人家赚钱后是怎么挥霍的。(周黎明《西片碟中碟》)
贝尔的演技我就不说啥了,让他演精神病院的院长都可以。影片对美国中层阶级第二代年轻人的物质化表达了批判,虚荣及利益至上的心理对人的影响进行了极端的表现。发现贝尔很喜欢挑这种极端的人物去演,本身也是怪咖一个。@mywiz
其实我更倾向虚幻论,电影的英文名字是psycho而不是killer或其它,暗示了他是个在重压之下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当然也可能是嗑药磕多了导致的,然后片中很多细节也揭示这一切原本是他画中的臆想世界,但这一切都不重要了,作者意图很明显,是在讽刺这个极具腐蚀性的社会,贝尔的演技没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