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鉴赏:
《西线无战事》是根据德国著名作家雷马克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在小说最后的章节中,当保罗死在法国士兵的枪口下时,小说的作者写道:“然而,在这一天的德军前线司令部的战报上却分明写着:‘西线无战事’。”这一结束语被作为书名(同时也作为片名),它和保罗的死被并列在一起,表达了战争和牺牲的无谓,强烈凸现出这部作品的反战主题。
本片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和小说作者雷马克都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迈尔斯通在影片中又糅进了自己当年在西线服役时的亲身体验。他在影片中以强烈的反战倾向和高度现实主义的风格,通过大量生动的情节和发人深思的细节,再现了那场灭绝人性的战争,并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银幕形象。
本片堪称早期电影史上一部具有史诗规模和气势的反战影片的经典。它在情节上按照时间的线索,从保罗及其同学共同参军、进入新兵营、走上前线,直至其同学一个个阵亡到保罗自己负伤、回家、归队,最终在冷战中死于西线,描写了一代被卷入战争中的德国青年的悲剧命运。而在结构上,影片又可以被划分为四个完整的组成部分,即新兵参军服役;到达前线;各种战争的事件;保罗回家,并在犹豫中回到前线和最后的死亡。通过这四个组成部分的展开,迈尔斯通以战争本身和战争间歇期间故事的交替发展,不但描绘了战争本身的残酷(其中不乏壮观的战争场面),同时更是清晰地勾画出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它从青年们参军初期的战争狂热到初至战场后第一次看到战争的冷酷的事实,再到保罗的同学在战场上死去和保罗第一次面对面地杀死“敌人”,直至保罗一人孤身重返战场,此时的保罗成为当年那批热血沸腾的德国青年的一个缩影的代表性形象。在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死亡之后,他已不再有当初的狂热和英雄主义的梦想,而仅仅成为一个身心疲惫和被死亡夺取灵魂的职业士兵。这一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发展历程和影片开始时气宇轩昂从街头排队走过的士兵以及那位康托莱克校长狂热的演说形成了尖锐的对比,凸现出了强烈的反战主题。
作为有声电影初期的作品,迈尔斯通对电影叙事艺术的把握达到了一种较为成熟的境界。影片画面和镜头的表达极其简练同时又富于感染力。迈尔斯通对战争的描述中的一个突出特色是,把有声片初期罕见的大场面画面和一个个精练的细节出色地结合起来,使故事在看似平淡无奇的进展中不断突然把观众带入震撼和意味深长的回味之中。在战争场面的描绘中,迈尔斯通多次运用升降机拍摄,并成功地运用了后期配音的方法,而在这些场面中动用的群众演员多达2000余人。特别是影片中段那场表现机关枪扫射的段落,移动的摄影机沿着平行线扫过一个个被打倒的法军士兵,同时画面中不断插入德军枪手扣动扳机的近景和特写镜头,这一细节画面和移动的全景场面的结合成为对战争的残酷和嗜血的一次极富概括性的表现。即便在今天,它也仍称得上是电影史上关于战争描绘最经典的场面之一。其实,迈尔斯通在影片里于整体的把握中对细节的凸现贯穿于从故事的情节到具体的画面的方方面面。如片中保罗第一次面对面杀死了一名法国士兵之后,迈尔斯通并没有止步于这一战场的搏斗,而是继续转入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保罗在士兵的口袋中发现了一张他妻子和儿子的照片。这一细节在转瞬之间便将战争中敌对双方的对立转化为战争本身与和平生活的对立,使画面的意义得到隐喻式的升华。而它同时也成为保罗对战争认识的一个转折点,保罗此时已不再想着如何去为同伴报仇,而是跪在地上发出了如痴如癫的忏悔。片中另一个令人沉思的细节是凯姆里希的那双靴子。凯姆里希在临死前将自己心爱的长筒靴送给了好友穆勒,但不久穆勒即在战场上死去。靴子转到了下一个士兵的脚上,但它仿佛也把死亡的厄运同时传递了下去。直至它最终又被送给了保罗,使保罗也终于成为平静的西线的死亡者。在这里,长筒靴当然不是一种关于死亡的咒语,它通过对主人公们共同命运的串联,成为一种通往死亡之途的象征。而片中最富电影化的细节则是在影片最后保罗中弹身亡时的那个画面。在这里,迈尔斯通并没有用通常的方式直接展示保罗的死亡,他仅仅通过一个细部的特写镜头拍摄了保罗的手的颤动和猛然垂落,主人公的命运便到此戛然而止。这一表现死亡的画面无疑具有某种更加强烈的震撼力,它紧随影片的主题,化惨烈于平淡,变牺牲为无谓,使观众深深体验着在残酷的战争中人的生命的脆弱。
《西线无战事》在早期电影制作技术的成就也使它成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影片中宏大的战争场面远远超过了其前的默片时代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另一部著名的战争影片《大阅兵》。为拍摄好战争场面,迈尔斯通在当时运用了大量有声片初期具有高难度的技术手段。它不但是最早使用移动摄影机的有声片之一,而且第一次在有声片中使用了巨型起重机摄影吊臂,以力求拍摄出具有高度真实感的战争场面。
《西线无战事》不仅为迈尔斯通赢得了一座奥斯卡最佳导演的金像奖座,也同时为他建立起了国际级导演的名声。本片一直被公认为是他成就最高的电影。影片同时还造就了一批电影史上的著名人物。迈尔斯通在片中并没有使用当时的明星级演员。而片中卡钦斯基的扮演者路易斯·霍尔黑姆则因此片而成为当红的明星;后来好莱坞的著名导演乔治·顾柯也因本片而开始其银幕生涯,他在本片中担任对白导演,负责对演员的口音进行训练。
作为一部倾向鲜明的反战电影,《西线无战事》也是第一部把德国士兵仅仅描写成一群“被吓坏了的孩子”的影片。它所具有的意义和引起的反响也称得上空前的。影片上映之后立刻被一些亲德国的国家所禁映。而在德国,后来担任了宣传部长的戈培尔不但发表连篇累牍的讲演痛骂影片侮辱了德国军人的荣誉,而且亲自带领冲锋队冲进柏林的少数几家敢于放映这部影片的影院,向银幕上扔砖头,并向观众中抛蛇和老鼠。影片很快便在德国遭到禁映,同时,对小说作者雷马克的迫害也不断升级。它使雷马克最终不得不离开故乡移居美国。与此同时,在美国也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当时的好莱坞电影技术协会主席皮斯就声称应在美国禁映该片,因为它将削弱公众对军队与政府的信任。但支持影片的呼声也同样强烈。著名的《娱乐》杂志刊登文章呼吁国际联盟权力支持这部影片的上映,并呼吁“将影片翻译成各国语言,在全世界各个国家永远上映,直到战争永久告别人类!”
(李一鸣)
以后谁想要挑起世界大战,我们应该把一大块地圈起来,选个黄道吉日,把所有的国王、皇帝和他们的内阁及将军们找来,让他们每个人只穿着内裤,站在圈里,手持棍棒,打个你死我活,看谁获胜了,哪个国家就赢了……
看前半段的时候我没搞清楚谁是主角(不是影片海报里的人),后半段才知道是保罗。我去年看了《血战钢锯岭》,今天看了《西线无战事》,它们都是反战题材。《西》的男主角没《血》那么特别,他一腔热血又懵懂无知,上战场后食物短缺,住宿条件恶劣,炮弹横飞,生命如草芥,少年们感到惶恐失措,但是由于是黑白片,没有鲜血飞溅的效果,所以震撼力度小一点,尾声保罗回家乡休假,他对战争已感到心灰意冷,可家乡的老男人们还在对战争津津乐道,老教师还在鼓动学生们上战场,寒心的保罗回到战场,躲在战壕时伸出手抓蝴蝶,却因此被敌军击毙,这结局有些荒诞,也有些诗意。虽然西方人也一直是好战分子,但他们至少还有人能拍这些反战电影,这些揭露战争的可笑卑鄙残酷之处的电影,而我们的战争片却依然总是吹捧着战场英雄,把战争描绘得既伟大又悲壮。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