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日以继夜》是弗朗索瓦·特吕弗执导、1972年11月15日上映的一部法国剧情电影,由让-皮埃尔·利奥德、杰奎琳·比塞特、瓦伦蒂娜·格特斯等主演。
该片讲述了《日以继夜》讲述了电影导演,演员和制作人的故事。

获奖情况:

第47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导演(提名) 弗朗索瓦·特吕弗
第47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外语片
第47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女配角(提名) 瓦伦蒂娜·格特斯
第47届奥斯卡金像奖 美国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影片

英文简介:

A committed film director struggles to complete his movie while coping with a myriad of crises,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among the cast and crew.
[toggle title=谷歌翻译,仅供参考]
一个执著的电影导演在努力完成他的电影的同时,还要应对演员和剧组中的无数个人和专业的危机。
[/toggle]

剧照欣赏:

幕后花絮:

·特吕弗在拍摄《日以继夜》之间充分发挥了他对即兴创作的爱好。在拍摄过程中演员不用对台词死记硬背,据说他的演员们也已经习惯了在拍摄前一天晚上才读到台词;其次,那些认识特吕弗的人已经习惯于从跟他的谈话中引用言词;最后,拍摄工作越向前推进,时间与财务方面越紧张,电影的制作就变得越来越即兴化。
·《日以继夜》又被翻译成《戏中戏》,有趣的是如果将特吕弗拍摄影片本身也算进去的话,那么这部电影就变成了三个套层空间——拍摄《日以继夜》的特吕弗、拍摄电影的导演、电影股市。因为拍摄期间,特吕弗爱上了扮演茱丽的女主演雅克琳·比塞特(Jacqueline Bisset),显然特吕弗并没有将这段插曲放入故事中,而让比塞特与男主演雷奥发生了一场闪电般的一夜情。电影中的失控是假,而现实中的失控才是真实。现实与电影到底哪个更精彩?
·这部电影是献给Gish 姐妹的(Lillian Gish and Dorothy Gish)
·《日以继夜》与《狂人夏洛特》Madwoman of Chaillot用的是同样的工作室甚至还有些同样的布景。

幕后制作:

关于影片
在布努艾尔的《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之后拿走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的就是特吕弗的这部《日以继夜》(La Nuit Américaine, 1973)。这部电影的原名是一个专业术语,指美国人经常在大白天利用滤光镜拍夜景,天空透过滤镜呈深兰色…..这种在白天而不在晚上拍夜景的方法就叫作:美国之夜。昼夜颠倒的世界一方面是电影再造的梦幻国度,另一方面却是辛苦尴尬的电影工作本身。影片中表现出一部电影拍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棘手的难题,演员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经费带来的压力以及拍摄时间的紧迫。
《日以继夜》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一部被西方影迷奉为“影迷必看的首选电影”。电影采用“戏中戏”的方法叙事,现在看来这种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的值得称道的叙事手法,但剧中人与现实中人命运的交相辉映,还是会让观众感到阵阵内心的悸动。生活本身与电影,说不清谁比谁更加精彩,甚至很多时候他们原本就纠缠在一起。特吕弗,一个在电影滋养下长大的孩子,电影是其一生不离不弃的最好的爱人。在《日以继夜》中,他用这种趣味十足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电影的难以言喻的深厚感情。
电影中特吕弗亲自饰演导演本身一角,他对演员说 “电影的情景要比生活美好”,对特吕弗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对电影极端迷恋的人,《四百下》之中就布满了童年时期那些关于电影的温暖的记忆,而《日以继夜》中,我们又看到了他对那些温情脉脉的念念不忘——梦中的小男孩到电影院门口偷《公民凯恩》的剧照,选女演员时套用了希区柯克的口气,在电影拍摄期间,导演收到了一个邮包,特吕弗特地把镜头对准了那些书:奥逊·威尔斯,大卫·里恩,弗里兹·朗格,罗西里尼,雅克·里维特,戈达尔,希区柯克……
由于两重空间交错叙事,使得影片与特吕弗以往的片子略微不同——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层层推进高潮迭起的故事,但影片的细节铺陈十分到位,轻松好看,也许正是如此,才赢得了奥斯卡金像奖,也可能由于同样的原因使特吕弗失去了他的战友伙伴同为新浪潮电影导演的得戈达尔。
特吕弗VS戈达尔
两人同为《电影手册》的评论员,“新浪潮”电影的主将,曾经惺惺相惜而《日以继夜》上映之后两人公开决裂。戈达尔刻薄的称特吕弗为:“上午的商人,下午的诗人”。
两个人的决裂显得有些突如其来,因为1971年当戈达尔出车祸时,特吕弗还跑去医院探望他,即便是在《日以继夜》中特吕弗也公开向他致敬——《让-吕克·戈达尔》的小书出现的特写镜头中,除此之外特吕弗还不止一次地使用《蔑视》中的经典台词,旅馆女房东受不了剧组人员之间乱七八糟的男女关系,于是大呼小呵,而台词恰恰来自于《蔑视》:“这是什么电影啊?这到底是个什么行业?我蔑视你们,我蔑视电影!”
一方面戈达尔对特吕弗的创作倾向于好莱坞式的转变流露出不满,另一方面,似乎也在埋怨特吕弗的“不诚实”——在《日以继夜》中,只有特吕弗饰演的导演没有卷入什么桃色事件,而电影之外,特吕弗却实在与女主角产生了恋情。
曾经的亲密伙伴反目成仇,成了短暂“新浪潮”电影运动之中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痛。

影史钩沉:

  • [日以作夜]中扮演场记女孩乔莉的纳塔莉·贝伊说她第一次听到比利·怀德问特吕弗,[日以作夜]中他是不是真的用了个场记女孩来扮演场记女孩时,她觉得被冒犯了,因为当时她努力地想做个称职的演员,但是后来她意识到,这是对自己最好的赞美。 ​​​​
  • [日以作夜]中,特吕弗扮演的导演弗朗与摄影师商量,要为朱莉·贝克寻找一幅剧照。于是有人提议从她有汽车追逐的电影里找。这部影片正是扮演贝克的杰奎琳·比塞特在1968年与史蒂夫·麦奎因主演的[警网铁金刚],其中的最大亮点便是洛杉矶的追车戏。

(《看电影》杂志)

图书摘录:

特吕弗亲自饰演导演一角,他带着一组工作人员在法国尼斯拍摄一部古装文艺片《遇见帕米拉》,结果幕前幕后都发生了不少事件,让他好不容易才能将全片杀青。本片戏剧冲突不强,但枝叶和细节十分丰富,将拍电影的甘苦娓娓道来,娛乐趣味相当髙,并且可以让人感受到导演对电影工作的真挚感情。特吕弗还特意将戏中戏的剧情与演员们的日常生活巧妙结合起来,企图打破演员固有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境界。片中导演有一句名言:“电影开拍前我雄心勃勃要拍一部传世杰作;拍到一半时,我只是希望能拍完就万事大吉了。”片名直译是“把白天当作黑夜”源于电影业的专业术语,指常见的在白天拍摄夜景(在镜头前加上滤光镜)。至于电影中的许多喜剧元素,则需要有一定电影史知识的观众方可理解,这些笑话中充满了电影工作者对电影艺术无比的尊重和热忱。特吕弗还在这部向电影礼赞的电影中向许多电影人作了致敬,如在片头便通过黑白剧照,表示将此片献给美国默片时代的两位女星桃洛丝·吉许和丽莉安·吉许。美国女星华伦天娜·歌蒂丝等人均有一流演出,她还因此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周黎明《西片碟中碟》)

评分细分
《西片碟中碟》的评分
前一篇文章邦尼和琼 Benny & Joon
下一篇文章丑闻 Scandal
弗朗索瓦·特吕弗
特吕弗终身难忘他的童年生活,早年的坎坷经历,被他一遍遍用非常真切自然,而又十分忧郁的影象形式再现出来。这些电影作品呈现了一个叛逆传统、反抗次序的电影艺术家,以及他的心路历程。
day-for-night《西片碟中碟》的简评:特吕弗自导自演之作,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3 评论

  1. “拍电影就像在西部赶马车,开始你总是希望有一趟心旷神怡的旅程,但很快你只希望能平安抵达目的地”;特吕弗从来没有“欧洲大师”的“气质”,在我眼里,他只是一个比我们更加热爱电影的普通人,仅此而已;PS,在“导演”的研习书籍中,疙瘩的名字赫然在列~~~

  2. 片场二三事,风流点滴尽是,影调却很朴实。这个题材其实很伍迪·艾伦,但交给特吕弗讲,就全无调侃和戏谑,只有本真的情怀与饱满的热忱,唯一共同点就是浓浓的自传意味吧。这样的电影后劲是有多足,大概也只有迷影人士才能感知得到了。

  3. 法国新浪潮导演中唯一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是一部关于拍电影的电影,一连串的人物搭配着不好笑的笑料,结构上很随意,确实体现了新浪潮”不重视影片情节”的特征。难得的是终于知道滤镜是如何将白天拍摄出黑夜,又看到了逐渐走向大众化的特吕弗导演那张极其慈祥的脸。(最近真是到看电影的低潮期了)

你的评论可以尖锐,也可以湿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