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影片采用颇为复杂的戏中戏方式来探讨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微妙交错关系。片中演员时而是他自己,时而变成戏中的角色,在真假虚实的人生互动中诠释他们之间纠缠不清的感情关系。
英文简介:
New York actors rehearse Chekhov’s “Uncle Vanya” in a dilapidated theatre.
[toggle title=谷歌翻译,仅供参考]
纽约演员在破旧的剧院里排练契诃夫的“瓦尼亚叔叔”。
[/toggle]
获奖记录:
1995年独立精神奖最佳女配角奖、最佳男配角奖
剧照欣赏:
故事:
影片展现的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名剧《万尼亚舅舅》彩排的全过程。影片一开始,演员从42街的四面八方走进剧场。导演助理安德鲁向“观众”和演员说明戏有5幕,以及演员要注意的几件事后,演出开始。所有演员都穿着生活中的便服上场,舞台场景则是破败的剧场内部。第三幕结束后,导演邀请演员和“观众”共进午餐,之后,演员继续上台演出。剧终时,在导演、演员和“观众”的相互握手闲谈之后,影片结束。
点评:
影片是路易·马勒最后一部作品。马勒用最朴素的类似纪录片的方式呈现了《万尼亚舅舅》的所有细节。影片大多是中景镜头,而少数的特写镜头被马勒用来捕捉演员面部细微的表情变化。在幕与幕转换的时间里,摄影机带着我们和演员一起走向下一个场景。马勒将剧场感融入了电影感,让剧场“活生生”的走进银幕,让剧场自然地一幕幕顺序地表演下去。为了让影片能有剧场特有的节奏,马勒把幕间休息也保留了下来。这样的处理引来一些影评人的质疑:电影导演的作用在哪里?对于这样的疑问,马勒的回答是:这就是我努力多年所想要达到的境界——简单。
幕后花絮:
法国大导演路易·马勒的最后遗作,采用颇为复杂的戏中戏方式来探讨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微妙交错关系。片中多名演员时而是自己,时而变成戏中的角色,在真假虚实的人生互动中诠释他们之间纠缠不清的感情关系。全片的影像感较单调,但演技相当精彩,被美联社选为90年代十大最佳影片之一。
图书摘录:
法国大导演路易·马勒的最后遗作,采用颇为复杂的戏中戏方式来探讨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微妙交错关系。片中多名演员时而是自己,时而变成戏中的角色,在真假虚实的人生互动中诠释他们之间纠缠不清的感情关系。主要场景是曼哈顿的一家戏院,一群老牌舞台演员穿着日常衣服前去参加排演,排的是现代名编剧大卫·马密改编自俄国契诃夫的经典舞台剧《凡尼亚舅舅》。(周黎明《西片碟中碟》)
電影詩人Louis Malle導演遺作,無論場景、臺詞還是節奏,再加上改編自契訶夫名作《Dyadya Vanya》,影片帶著強烈舞臺戲劇色彩,絕妙的戲劇張力。本片榮登我最愛的Julianne Moore表演之一,她臉上每一個細胞都散發著演技的光輝。而其他演員的表演也甚為精彩,一齣美妙群戲。
重看。如果万尼亚舅舅不是在俄罗斯而是在纽约?时代背景换了这个本子还有意思么?都说契诃夫没剧情没冲突,每个人看似平静,内心都万马奔腾。看似不带妆的彩排,其实一点都不简单。为什么有观众?第二幕观众甚至坐在了他们桌子的对面!我看你看他演契诃夫。摩尔阿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