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第三类接触》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出品的科幻剧情片,由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理查德·德莱福斯、弗朗索瓦·特吕弗、特瑞·加尔、梅林达·狄龙联合主演。影片于1977年11月15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世界各地发生神秘事件,之后一批外星人来到地球,和地球人做心灵的沟通的故事。
获奖情况:
第50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导演(提名)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第50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女配角(提名) 梅林达·狄龙
第50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摄影 维尔莫什·日格蒙德
第50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剪辑(提名) 迈克尔·卡恩
第50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原创配乐(提名) 约翰·威廉姆斯
英文简介:
Roy Neary, an electric lineman, watches how his quiet and ordinary daily life turns upside down after a close encounter with a UFO.
[toggle title=谷歌翻译,仅供参考]
罗伊·尼里是一名电力线路员,他看着自己平静而平常的日常生活在与不明飞行物近距离接触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toggle]
最火台词:
Project Leader: He says the sun came out last night. He says it sang to him.
(全部台词)
幕后花絮:
- 因为卡里·加菲在拍摄期间表现的非常出色,所以斯皮尔伯格特地为他印制了一件写有“一条过加菲”的T恤衫。
- 为了让扮演巴里的卡里·加菲做出见到外星人的惊讶表情,史蒂文·斯影片皮尔伯格让两名剧组人员分别穿着小丑和猩猩服装,藏在摄影机旁,影片正式开拍时,两人一跃而出,加菲惊讶的表情便被拍入电影中。
- 在电影后期制作期间,制作人之一的朱莉娅·菲利普斯因吸食可卡因被制片方解雇。
- 该片是剪辑师迈克尔·卡恩与斯皮尔伯格的首次合作,也是他剪辑的第一部特效电影。
- 有11位摄影师参与拍摄该片,《第三类接触》由此开创出启用最多摄影师的影坛纪录。
- 斯皮尔伯格原本打算放弃实景拍摄,全部采用棚拍,但最终还是一改初衷。
- 片中的云层特效其实是由注入盐水池中的白漆打造而成。
- 在影片拍摄期间,斯皮尔伯格遭遇了层出不穷的技术和经费问题。斯皮尔伯格在1973年的原定预算是270万美元,而最终耗资竟高达1940万。
- 斯皮尔伯格看过特瑞·加尔的咖啡广告后,很欣赏他的表演才能,决定让他出演该片。
- 美国空军和海军都拒绝协助影片拍摄。
- 电影开拍前,斯皮尔伯格考虑由史蒂夫·麦奎因、达斯汀·霍夫曼、吉恩·哈克曼或杰克·尼科尔森扮演罗伊·涅瑞。
- 片尾场景中身材矮小的外星人由阿拉巴马莫比尔(Mobile)当地的女童改扮而成,斯皮尔伯格之所以会选择女童,是因为他觉得女孩比男孩的动作更优雅。剧组曾考虑制作外星人人偶,但以失败告终,只在片尾外星人与拉康姆交流的画面中使用了人偶。
- 斯皮尔伯格在该片拍摄期间反复观看约翰·福特的《日落狂沙》。
幕后制作:
影片筹拍
1973年末,斯皮尔伯格与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签约拍摄一部科幻片,由迈克尔·菲利普斯和朱莉娅·菲利普斯担任制片人。
斯皮尔伯格起初计划拍摄一部关于UFO信徒的纪录片或者小成本电影,他后来改变初衷,决定拍摄一部依赖于技术水平的电影,并影片命名为“Watch the Skies”,1973年12月,斯皮尔伯格找来保罗·施拉德编写剧本,并计划在1974年末开拍,后来因为要筹拍《大白鲨》,斯皮尔伯格推迟了《Watch the Skies》的拍摄。
筹拍阶段,斯皮尔伯格与编剧施拉德产生分歧,前者随即找到约翰·希尔重写剧本,可希尔的剧本也被斯皮尔伯格回绝。哈尔·巴伍德和马修·罗宾斯提出了绑架儿童的建议,斯皮尔伯格开始亲自动笔创作剧本,他的写作风格深受电影《木偶奇遇记》主题曲《星星祝福歌》(When You Wish upon a Star)的影响。影片片名后被改为“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曾与美国空军携手致力于蓝皮书计划的J·艾伦·海尼克博士任本片科学顾问。
制作过程
该片于1976年5月16日开拍,影片取景地包括华纳兄弟制片厂的15、16号摄影棚、魔鬼塔国家纪念碑、一个废弃的二战机库和一个铁路仓库,其中机库的占地面积足有世界最大摄影棚的6倍。在阿拉巴马州拍摄期间,影片剧组不但饱受飓风天气折磨,摄影棚也被雷击毁坏过半。
该片视觉特效耗资330万美元,任视觉特效总监的道格拉斯·特鲁姆布在片中尝试摸索了运动控制摄影术,由于本片是变形宽银幕电影,所以为了更好的适应35mm胶片,摄制组选择用70mm胶片拍摄视觉特效画面。在拍摄UFO镜头时,剧组曾尝试使用CGI技术,但斯皮尔伯格发现这种70年代的新技术过于昂贵,所以未予采用。
影片原定在1977年年初上映,但因拍摄受阻而推迟至11月。在后期制作中,斯皮尔伯格根据约翰·威廉姆斯率先完成的配乐剪辑该片。
媒体评价:
没有鼓着眼睛的外星怪物,没有飞碟上的解剖实验,没有人类与外星人的激光大战,《第三类接触》描写了一段平和的、充满善意的与外星人交流的故事,而且交流的方式用的是以数学信号方式发送的音乐,两种宇宙通用的语言。而这个段落中出现的发光的外星飞船对于影片拍摄的那个年代来说已经相当复杂先进了 。(东方网评)
震憾的电影特效、神秘的氛围、以及过往仅存在人们想象中的视觉效果,使得该片成为影史上最经典、最惊悚的科幻电影之一。(雅虎娱乐评)
《第三类接触》采取多线平等发展的结构,描述数名不同年龄背景的人在多个地方接触到不明飞行物体的异象,全面拍出了一种近乎宗教般的狂热气氛,科幻场面拍出惊人气势,尤以飞碟降落的一幕最为出色 。(新浪娱乐评)
影史钩沉:
- 卡里·加菲在[第三类接触]里的表演非常出色,以至于他每个镜头仅仅只拍一两条就能通过。在片场有人叫他“一条过卡里”,导演斯皮尔伯格也穿了一件印有他这句话的T恤。不约而同的是,斯坦利·库布里克同样对卡里的表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一开始想要让他出演[闪灵]里丹尼·托兰斯的角色。
- 1976年,特吕弗应斯皮尔伯格之邀客串[第三类接触],但好莱坞大片的模式让他难以融入其中。一次,他在片场暴怒:“光是直升机一场戏就花费了25万美金,有这钱我都能拍一部电影了,你们居然还拍了两遍!”尽管如此,特吕弗却对年轻的斯皮尔伯格赞赏有加:“非常平和,耐心且很有幽默感。”
- [第三类接触]在片场开了六次杀青庆功会,也开了六次香槟酒,每次剧组人员都以为完工了,然而每次收工后,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总会冒出一些好的想法,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一些新的内容,于是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重新开机。
- 1977年的[第三类接触]在选角时迟迟未定男主角,理查德·德莱弗斯太想演了,于是他常去斯皮尔伯格的办公室,说些诸如“帕西诺真没幽默感”、“尼克尔森是个疯子”之类贬低其他候选人的话,斯皮尔伯格都置若罔闻。直到某天,他说“你需要个孩子气的人来演这角色”时,斯皮尔伯格终于点头了。
(《看电影》杂志)
图书摘录:
1945年,据报告摩哈维沙漠突然有飞机失踪:某商业航线的飞行员被一个非常明亮但难以描述的物体所干扰。一天夜里,当诺伊·尼尔瑞在装载卡车时,忽然被神秘的光线所笼罩,之后奇怪的幻象和五个音符一直在他脑海中回旋。他能否发现幻象的意义,又是谁将其置于他的脑海中呢?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同星际来客有了一定的接触并确定其降落的地点。为了掩饰真相,政府要求人们远离此地。然而,包括诺伊在内的一群人,却被其共同的幻象所吸引,来到此地。(周黎明《西片碟中碟》)
英语短评精选:
Transforming Fear to Wonder
将恐惧转化为惊奇
该片在当年的颁奖季中被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全面压制,最终只拿到当届学院奖九项提名中的一项摄影奖。史皮堡用一个简单的故事佐以视觉奇观鼓励处在冷战核战争阴影下的人们克服恐惧、积极探索、大胆交流、追随本心,而同样拥有绚丽磅礴的宏大场面的星战终究不过是古典戏剧的老调重弹。
看《降临》和《你一声的故事》时我就想过,如果剧情成立,为什么不能先通过单纯的音节或者声音,音乐切入,而非要故弄玄虚的建立在沃尔夫假说上。
不过话说回来,我似乎看到了中国科幻片的一条曲径:大场面大调度你拍不出来,那完全可以走《降临》这样的软科幻啊。
《三体》还是交给好莱坞吧。
斯皮尔伯格比较被低估的一部科幻片,可能由于同年星球大战的出现。大银幕修复版看日格蒙德的摄影就值回票价,好莱坞灯光照明运用的教科书之一。高级阴谋论和对未知神秘的营造氛围最后还是落在了导演的一颗童心上,不惜撕碎美国固有的家庭至上价值观,自己理想中对事物的追求即别人眼中的疯魔,一帮科学家看到飞船仿佛见到心爱玩具的大男孩,德莱弗斯把成人的另一面演得浪漫又励志。而特吕弗的角色靠翻译才能深度交流凸显人类不如外星人DJ的意念和威廉姆斯的旋律来的简单。失踪人口的安排真是让人感动,想象力和呈现在那个年代大约仅次于2001太空漫游和飞向太空了吧,对之前这两部也都有一些小致敬,还影响了后边诸多同类型的降临式影片。资料馆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