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由蔡楚生、郑君里导演并编剧,白杨、陶金、舒绣文、上官云珠等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于1947年在中国上映。
该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家庭在中国抗日战争巨变之时发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幕后花絮:
- 该片中日本兵用枪硬逼着老百姓跳河的镜头,是在制片厂后面一条臭水沟里拍摄的,拍摄当时时值深秋,为了照顾后期的剪辑角度,扮演老百姓的演员一次又一次地跳进污水中,每隔几分钟上来,换去湿衣,呷口酒暖暖身子再跳下去。
- 片中素芬在倾盆大雨中被淋得浑身湿透的镜头,因自来水供应不上,又不能制造人工雨,只得抽臭水沟的水来应景。
- 该片的原片全长7个多小时,1956年剪裁为3个多小时。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抗战爆发后,蔡楚生积极拍摄了不少反映日寇侵华的电影,蛰居香港仍遭到日军搜捕。他不得不夹杂在难民队伍中流离,辗转于桂林、柳州等地,并于1944年到达陪都重庆。蔡楚生在抗战期间目睹了日军的所作所为,为了揭露这些暴行,鼓舞中国爱国青年,于是他决定创作《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部作品。但他不满足于自己逃难期间的所见所闻,于是不顾生活的贫困和身体的虚弱,四处寻访逃难的人民,了解他们的疾苦,还特别注意从报刊中收集文字、照片资料,以补充和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使影片更符合生活的真实。1946年夏剧本创作完成,他的身体也累垮了,一直低烧咳嗽,于是他请郑君里一起执导这部影片。
拍摄过程
该片前后共拍了一年时间,远超一般电影的拍摄周期,被人戏说为“一江春水慢慢流”,中途还因为资金跟不上而暂停过。该片正式演员有45人,群众演员超过4000人。片中诸如战场、轰炸、难民、胜利等画面都是真实的。
媒体评价:
该片把抗战前后将近十年间的复杂社会生活,浓缩到一个家庭的遭遇之中,形成了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以如火如荼的感情,揭示了民族危难关头,整个社会处于纷繁动乱之中,强烈地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正义呐喊。该片将中国古典小说、诗歌、戏曲、绘画等艺术的表现技巧,融汇于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中,创造了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风格。该片是对抗战前后中国社会现实的反思,是战后中国电影的重要内容。它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以更为广阔的人生画面,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苦斗和受难,在抗战后继续忍受的欺压与凌辱诉之于银幕。让人们去清醒地认识,这究竟是为什么 。(南方网评)
影史钩沉:
抗战胜利后,蔡楚生与好友郑君里合作拍摄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但影片的上映却异常困难,这部左翼电影人借以抨击国民政府及社会黑暗的作品,遭到当时的国民党电影审查机构的刁难。讽刺的是,最后是郑君里送给检察官几块金表,才使得电影获准上映。(《看电影》杂志)
英文简介:
1930’s China. The village of a poor family is taken over by the occupying Japanese army. One son, Zhongliang, leaves his wife and young son to join a medic group for the Chinese Army. The other son, Zhangmin goes into hiding to protect his family. The focus shifts back and forth from the brothers’ parents and Zhongliang’s wife and son to Zhongliang’s newfound life of luxury in a town not too far away. The plight of Zhongliang’s mother, his wife, Sufan and her son, Kongeson is contrasted with Zhongliang’s rise in a flourishing company.
[toggle title=谷歌翻译,仅供参考]
30年代的中国。一个贫穷家庭的村庄被占领的日本军队接管了。一个儿子,仲量良,离开他的妻子和小儿子加入了中国军队的医疗队。另一个儿子,张敏躲起来保护他的家人。人们的注意力从兄弟俩的父母和仲量联行的妻子和儿子,转移到了仲量联行最近在一个不太远的小镇上的奢侈生活。仲良的母亲、妻子苏凡和儿子孔格森的困境,与仲良在一家繁荣的公司中的崛起形成了鲜明对比。
[/toggle]
图书摘录:
影片分《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两集,上映后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连映三个月,观众达70万人次,创当时卖座记录。影片故事曲折,结构缜密,几条情节线交插对比,推动情节步步展开。人物命运扣人心弦,又着眼于以情动人画面的长镜头处理和画外歌曲声,选用中国占典诗词的意境,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诗意。人物刻画极为成功,如体现劳动妇女传统美德的素芬、矛盾心理和双重性格的张忠良、代表上层阶级凶狠残忍的王丽珍等,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但同时是栩栩如生的个体。故事以上海为背景。七七芦沟桥后,张思良告别妻子素芬母亲与年幼的儿子上前线抗敌,抗战中流落重庆,偶遇交际花王丽珍,为找靠山,张与花王结成夫妻。胜利后,他们回到上海。素芬到王丽珍表姐家做佣人,发现日夜想念的丈夫竟已负心,悲痛中投江自尽。(周黎明《西片碟中碟》)
鞭挞哥哥(KMT)的始乱终弃、腐化堕落,与之对照的是弟弟(游击队,CPC)的清廉正义。末尾还点题,呼吁后人应跟随弟弟。所以明线为抗日史,实则为反KMT。讽刺的是,跟剧中三位夫人的结局恰相反,现实中善终的是白杨,舒绣文和上官云珠却都殒身文革。
3.5星,蔡楚生受左翼电影人影响太大了,剧中人物有点脸谱化和单一性格了,只记录时代而人物的转变设计太生硬,也不丰满,相比同一时期的万家灯火和小城之春逊色许多。但其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史诗气质的影片,这点不得不肯定。让人哀叹的是,文革期间,蔡楚生郑君里和上官云珠均未苟活于当时之乱世,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