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The Matrix Revolutions)是一部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在2003年上映。由沃卓斯基兄弟执导,基努·里维斯、劳伦斯·菲什伯恩等主演,香港电影武术指导袁和平担任动作指导。本集也是黑客帝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集。
影片片承接第二集的故事,一场为寻找自由的的漫长惊世战争正式展开。锡安的人们面临母体机械大军的入侵,人类也赌上所有武力,发动最大攻势,将整场战役由地面延伸到母体的天空,此外,救世主尼奥与宿敌计算机特工史密斯也将展开一场绝命殊死战。
电影看点:
里维斯迎战机器大帝
不得不说,《黑客帝国》系列是商业片与科幻、哲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获奖情况:
第72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音响效果
第72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电影剪辑
第10届中国电影华表奖 优秀译制片奖(提名)
美国服装设计工会奖(提名) 最佳历史类/幻想类服装设计
美国艺术指导工会奖 获奖
英文简介:
The human city of Zion defends itself against the massive invasion of the machines as Neo fights to end the war at another front while also opposing the rogue Agent Smith.
[toggle title=谷歌翻译,仅供参考]
锡安的人类城市防御着机器的大规模入侵,因为近地天体在另一条战线上为结束战争而战斗,同时也反对流氓特工史密斯。
[/toggle]
最火台词:
Agent Smith: Why, Mr. Anderson? Why, why? Why do you do it? Why, why get up? Why keep fighting? Do you believe you’re fighting… for something? For more than your survival? Can you tell me what it is? Do you even know? Is it freedom? Or truth? Perhaps peace? Could it be for love? Illusions, Mr. Anderson. Vagaries of perception. Temporary constructs of a feeble human intellect trying desperately to justify an existence that is without meaning or purpose. And all of them as artificial as the Matrix itself, although… only a human mind could invent something as insipid as love. You must be able to see it, Mr. Anderson. You must know it by now. You can’t win. It’s pointless to keep fighting. Why, Mr. Anderson? Why? Why do you persist?
Neo: Because I choose to.
(全部台词)
幕后花絮:
- 本片是在崭新的迪斯尼音乐厅首映的第一部电影。
- 2003年11月5日,本片在全球50多个城市同时上映,其中洛衫矶是6点,纽约是9点,伦敦是14点,
- 莫斯科是17点,东京是23点,悉尼是凌晨1点。
- 尼奥与史密斯的决战源于1999年的韩国影片《无处藏身》。
- 在最后决战和片尾字幕中旁白的梵文的意思是:“引领我从虚幻到现实,引领我从黑暗到光明,引领我从短暂到永恒。”
- 片中有804个特效镜头,而且几乎每个特效镜头中都有真实表演成分。
- 剧组只建造了一个全尺寸APU,模型重达2吨。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就商业影片来说,票房才是硬道理。《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在全球票房飘红是《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得以制作的重要原由。
制作进程
尼奥与史密斯特工的颠峰对决是《矩阵革命》中的重头戏。为了拍摄这段场景,剧组耗费了8周时间,而之前的准备工作更长达数月。为了完成沃卓斯基兄弟的夸张想法,制作团队不得不又研发出新的技术装备。片中的滂沱大雨气势逼人,有别于其他影片中的雨景,因为新装备可以让水不停循环和净化,而且制造的雨滴额外硕大。
拍摄弹坑中的打斗和对话镜头是雨果·维文经受的最大挑战。
为了营造空中场景的失重感,特技和特效部门携手发明了一种名为“Tuning Forks”的装置,这是一种能让演员和特技人在打斗时模拟失重状态的特殊索具。这段场景是在被蓝屏包围的盒状布景“蛋箱”中拍摄,然后再在背景中加入虚拟场景。
片中使用的其他索具还包括由基努·李维斯的替身乍得·斯塔赫尔斯基(Chad Stahelski)发明的“翻转带”(Twisty Belt),可以让演员向任何方向翻滚;以及在剧组中口碑不佳的“翻江倒海索”,之所以取名为“翻江倒海”是因为这种模仿自由下落的装置经常让演员发生呕吐。
《矩阵革命》中的另一段违背重力的场景出现在“地狱俱乐部”的存衣处,翠妮蒂、墨菲斯以及守护天使进入了母体中的一个地下俱乐部面对悬赏捉拿他们的梅罗文加。为了拍摄这段场景,摄影棚的天花板上安装了轨道系统,以让倒挂着的演员和特技人员确定移动方向。“翻转带”在这里再次起了作用,它帮助演员完成了很多特技打斗。
拍摄锡安遭受围困的那场戏时,剧组希望表现电子章鱼用触手抓住人类战士、蹂躏一番、然后扔出去的镜头,于是采用了一种名叫“Airbike”的液压装置。这种设备本来是用来在绿屏前模拟摩托车运行轨迹的。后来,特技人员给它起了绰号“PMS Machine”。
媒体评价:
正面评价
第三部给《黑客帝国》系列画上圆满的句号。(《波士顿环球报》评)一部漂亮的功夫片电影。(《西雅图时报》评)
负面评价
如果你不太喜欢第二部,那对第三部也不会有多少好感,因为它与第二部走的是一条路。(《芝加哥先驱报》评)比第二部要好,但紧张的气氛与惊险的场面已不复存在。(《好莱坞报道者》评)第三部感觉非常重复,像你在玩一个游戏,只是控制按钮掌握在别人手中。(《纽约邮报》评)少了很多悬念。(《纽约时报》评)沃卓斯基兄弟因为犯了保守的错误,所以第三部有些东西没有展开。(《滚石》评)避重就轻且华而不实。(《今日美国》评)
影史钩沉:
[黑客帝国]系列的最初灵感,来源于沃卓斯基兄妹(当时是兄弟)构思的一个漫画故事,他们甚至在1996年的处女作[惊世狂花]开拍之前,就已经写好了整个剧本。后来,两人不断完善,让这一个漫画故事变成了一部震惊电影界的科幻三部曲,而最初的漫画,则发展成了那部[黑客帝国动画版]。
看电影冷知识:
当基努·里维斯请缨出演[惊魂眼]中满口脏话的家暴男德尼时,导演山姆·雷米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也太奇幻了,因为那会儿[黑客帝国]正点燃全球,基努就等于“救世主尼奥”。不过最后雷米还是妥协了,他觉得每个演员都想突破自我,基努现在可能也需要这么一个机会。为了演这个底层家暴男,基努泡在附近酒馆内,观察一些具有角色特质的人的说话习惯、举止,再进行适当的艺术夸张。片中德尼冲入女主角家中大闹并拖走妻子那场戏,基努的表演令对戏的凯特·布兰切特和希拉里·斯万克颇为赞赏。但基努自己还是有点遗憾,因为这毕竟是他进行了艺术加工的演绎方式,他觉得德尼这种人在生活中应该会隐藏得深一些,可惜当时没有合适的原型供他揣摩了。(看电影杂志)
图书摘录:
尼奥被困在一个“中空”地带:那里既不是母体,也不是机器占领的真实世界,而是一个地铁站。他醒来时遇到了一个印度小女孩和她的父母。“火车人”控制着该车站跟母体与机器世界之间的交通。墨菲斯、翠妮蒂与Logos号飞船的奈奥比会合。他们从“先知”那里知道尼奥的现状,去找梅罗纹奇要人,将尼奥带回现实。在跟“先知”交谈之后,尼奥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墨菲斯和奈奥比杀回锡安,和基地的人们共同对抗机器大军的进攻。翠妮蒂不愿意和尼奥分开,决心放弃一切和尼奥共同前往机器世界的圣地。奈奥比虽然不相信先知的话,但她开始相信尼奥,把自己那艘最快的飞船借给尼奥。锡安城的人类已决定展开最后的自救行动,他们组织起了所有的APU,和25万电子章鱼以及大型钻探机器展开了决斗(周黎明《西片碟中碟》)
在《黑客1》的结尾所说的那个“无限可能的世界”无疑给了我们最美好的憧憬,但是在《黑客3》中,尼奥的死亡却达到了弥赛亚主义的最高潮,虽然“上帝之国”依然没有得到建立,虽然最后的平衡只是暂时的,但是《黑客帝国》依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大同世界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