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教父2》是派拉蒙影业公司出品的一部黑帮片。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执导,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罗伯特·杜瓦尔、黛安·基顿等主演。
该片主要讲述了第二代教父迈克尔·柯里昂的奋斗历程,同时影片也回忆了第一代教父维多·柯里昂创业的艰辛。1975年该片在第47届奥斯卡奖上获得了11项提名并最终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6项奖项 ,成为首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续集电影。
电影看点:
优雅的孤独
怪咖影帝扮教父帅翻天
演职人员:
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编剧: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马里奥·普索(根据普索同名小说改编) 摄影:戈登·威利斯 主要演员:艾尔·帕西诺(饰迈克尔·科莱昂) 罗伯特·德·尼罗(饰维多·科莱昂) 罗伯特·杜瓦尔(饰汤姆·哈根) 黛安·基顿(饰凯·亚当斯)
其它信息:
1974彩色片200分钟
美国科波拉影片公司摄制
英文简介:
The early life and career of Vito Corleone in 1920s New York City is portrayed, while his son, Michael, expands and tightens his grip on the family crime syndicate.
[toggle title=谷歌翻译,仅供参考]
20世纪20年代纽约的Vito Corleone的早期生活和职业生涯被描绘出来,而他的儿子米迦勒则扩大并加强了对家庭犯罪集团的控制。
[/toggle]
幕后花絮:
- 马龙·白兰度本来被认为是在这部电影结尾闪回部分最主要的客串演员,但鉴于派拉蒙在拍摄《教父》第一集中对待他的方式,他拒绝了哪怕只有一天的拍摄请求。
- 科波拉原本计划在最后一幕拍摄迈克与他十八岁的儿子安东尼的镜头,然而当天拍摄时间过晚光线过暗,这一幕没有拍成。
- 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拒绝了担任该片摄影师的邀请,因为他觉得这部电影不可能超过《教父》第一集
- 德尼罗的台词基本为意大利西西里语。
- 李·斯特拉斯伯格在拍摄期间染上疾病,因此剧本做出修改,将海曼的角色改成了一个虚弱的老人。
- 海曼·罗斯是以真实的犹太黑帮分子梅耶·兰斯基为原型,他是犹太帮的教父。影片上映之后,他打电话给斯特拉斯伯格,“你为何不把我演得更值得同情一些?毕竟我现在当上祖父了。”
- 詹姆斯·坎要求他在片尾闪回部分扮演桑尼·克里尼,而且获得的报酬应该和他在第一部电影中的一样。结果他如愿以偿了。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因为《教父》第一集取得了成功,让导演科波拉赢得了投资人和观众的双重认可。于是在1974年,科波拉与《教父》的原作者普佐再次合作,改编和拍摄了《教父2》。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普佐与科波拉就迈克是否应该杀死弗雷多存在很大争议,最终科波拉同意了普佐的观点,但条件是迈克必须等到他母亲过世之后才能这样做。在电影开拍前,电影公司的人和科波拉就电影的名字争论不休,电影公司的人觉得如果叫《教父》续集会让观众感到困惑,所以最后就取名《教父2》。
演员阵容
《教父2》的男一号迈克尔·柯里昂仍然由在《教父》第一集中扮演该角色的阿尔·帕西诺饰演。罗伯特·德尼罗在《教父》第一集中试镜时扮演了一个小角色,当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在为《教父2》寻找演员时,他看到了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电影《穷街陋巷》,于是决定德尼罗应该在这部电影里担当主演。李·斯特拉斯伯格在出演《教父2》之前已经隐退多年,但是阿尔·帕西诺同科波拉的父亲卡米恩·科波拉说服了他再次出山。
媒体评价:
国内评价
相比《教父》第一集,《教父2》的剧情叙事相对缓慢,不以故事的精彩激烈博喝彩,而是通过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和巧妙独到的叙事安排赢得人们的尊重。因而从根本上来说,《教父2》更像是一部心理片。在影片200分钟的篇幅里,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又不希望表达的太表面,因而剧情稍显拖沓,却能在缓慢中见真功夫。为了保持整部电影的基调,导演甚至不惜抛弃一些吸引眼球的暗杀、血腥场面,把暴力的因素压缩到极有限的部分,与《教父1》大气紧张的气氛大相径庭(新浪网评) 。
《教父2》以第二代教父麦克·克里昂的奋斗史为主线,并在这条主线延续的同时,不断插入第一代教父维托·克里昂的奋斗史作为影片的副线。影片以现实与回忆交织的手法对两代教父的性格进行了对比。而这种有历史渊源的人物品格的描写,也使得影片主人公的形象更具深度:维托·克里昂热爱他的家人,他变成小偷是被朋友设计,暗杀佛罗齐是不满他贪得无厌欺压同胞,甚至被逼去为寡妇向房东说情也是自掏腰包帮助人。因此维托·克里昂崛起成为教父完全是因为胆识过人,得道多助;而相对的麦克·克里昂想将黑道生意合法化,自始至终狠厉残暴。他对身边每一个人都怀疑,只相信自己;而对于自己的妻子凯,他也完全没有爱情存在,夫妻之间只有主人和奴隶式的命令关系。色厉内荏的麦克·克里昂,为了维持他的教父地位而不惜把一切的异己铲除,包括他最亲密的家人,最终他成功了,但代价是孤独的痛楚(新浪网评)。
国外评价
片中与麦克·柯里昂的掌权上位并排呈现的是对他父亲维多青年时代的倒叙。这些发生在西西里和旧时纽约的片段,采用了描述年轻人奋斗历程的传统模式,展示了黑手党之道是如何注入柯里昂家族血脉之中的。要干大事就必须采用杀人手段,温情脉脉的面纱也无法掩盖这一点。科波拉或多或少弱化了影片中一些场景的野蛮和暴力。比如年轻时的维多击毙纽约黑帮头目的那场戏,镜头通过维多的视角拍摄,并跟随他翻越一个个屋顶、跟踪对手,然后又成功地逃脱。此时观众的视点与电影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教父2》中关于麦克的部分因其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而抓住了观众的心。影片充分展示了麦克在压力下的崩溃。不少观众还记得他年轻时候是一名骄傲的战争英雄、成功的大学生,想要过一种正当合法的生活。然而,在他与凯结婚的当日,妻子最先开始认识到柯里昂家族的掌控范围无所不包,就像蚕茧一样令人窒息。永远会有一些事情她不会被告知、不会被信任。最终,麦克除了年迈的母亲以外,已经没有人可以倾诉和信任。在与母亲那段专注而动情的谈话中,麦克表现出来的绝望,为电影的最后一幕作了充分的注解。
相比于《教父》第一集,《教父2》中的配乐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它那怀旧而感伤的旋律,令人想起一个已经逝去的年代,在人心中掀起了许多本不属于这样一个故事的情感波动;如果影片采用的是犯罪片的传统配乐手法,观众则不会如此动感情。在《教父2》中,麦克·柯里昂失去了身上残存的一点良知,变成一具失了魂的空壳,内心惶恐而又冷酷无情。如果说音乐唤起一种怜悯的话,那正是麦克的自我怜悯。如果尼诺·罗塔的配乐再跳动有力一点的话,观众就可能就会把麦克理解成电影 《疤面煞星》中托尼·蒙大拿那样的角色。然而,影片哀伤的音乐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效果,因为音乐在为感情推波助澜中所起的作用,往往会比故事本身更为有力、更为微妙(美国影评人罗杰·伊伯特评)。
影史钩沉:
1974年的电影[教父2],之所以成为不可多得的经典续集,离不开好演员的努力。罗伯特·德尼罗为了演好科里昂的角色,在西西里岛长住了好几个月,练习方言,改变举止习惯,才使得戏中他的所有对白都以西西里方言呈现。 (看电影杂志)
图书摘录:
此片既是第一集的前传,也是它的续集。
一方面,德尼罗扮演年轻的堂·维多展现出前辈教父的“创业史”,另一方面,迈克作为新代将黑手党家族现代化,并细致地揭示了黑手党第二代魁首的内心世界。这种切割叙述法极具遥相呼应的内在戏剧力,因此该集的艺术成就超过第一集。(周黎明《西片碟中碟》)
英语短评精选:
One of the greatest sequels ever made
最伟大的续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