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由卡洛尔·赖兹执导,梅丽尔·斯特里普、杰瑞米·艾恩斯主演的剧情片。
该片改编自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同名小说,讲述安娜和迈克都是演员,两人在同一部电影中饰演男女主角,二人戏里戏外发展出的爱情故事。

其它信息:

1981彩色片127分钟
英国朱尼珀电影公司摄制

英文简介:

Wife and husband, both actors, play a couple in love from the Victorian era. Soon they begin to feel that fiction interweaves into reality.
[toggle title=谷歌翻译,仅供参考]
妻子和丈夫,两位演员,在维多利亚时代扮演着一对相爱的夫妻。很快他们就开始觉得小说与现实交织在一起。
[/toggle]

获奖记录:

1981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原著音乐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录音奖
1982年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奖

电影故事:

1979年,一个摄制组来到英国滨海小镇莱姆拍摄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两位男女主角迈克和安娜在戏外也成了一对情侣。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维多利亚时代,一位年轻绅士查尔斯从伦敦来到莱姆,探访已与他订婚的富商之女弗里曼。一个总是痴痴地望着大海的黑衣女人引起了他的注意。这名女子名叫萨拉,曾与一名法国中尉相恋因而被人轻蔑地称为“法国中尉的女人”。查尔斯渐渐陷入了对萨拉的感情之中,提出和弗里曼解除婚约。然而此时萨拉却不知去向了。三年后,俩人终于重逢,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影片拍完了,全剧组都在花园里举行联欢会。迈克却发现安娜已经走了,他无限惆怅地伫立在化妆间……

权威点评:

《法国中尉的女人》被誉为80年代英国文化反思电影的杰作,也是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的典范之作。影片根据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同名小说改编,这部“仿写”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重新使英国文学站在世界的前列。本片的编剧哈罗德·品特是当代英国著名的剧作家,经他改编的同名电影剧本保持了福尔斯作为一个存在主义者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同时,在原小说的故事线条之外,他又安排了一条演员迈克与安娜的线索,这两条线索的“套层结构”使观众在虚实之中更能对两对不同时代的情人的爱情有更深刻的反省。

幕后花絮:

  • 导演对片尾部分萨拉和查尔斯重逢的那座白房子非常得意,那幢房子采光极佳,简单明快,从而建筑本身就可以使观众在情感上有所感悟。
  • 原片里面还有一场在直升机拍摄的全景展示莱姆附近的森林的场景,这片森林拍摄的非常壮丽。后来导演觉得它和故事本身关联性不大,就删除了。
  • 拍摄场地莱姆里希斯就是小说原著作者约翰·福尔斯居住的地方,他就住在那段经典的回眸镜头的海堤不远处。
  • 尽管原著小说非常畅销,但是电影在拍摄阶段还是遭遇了资金的困难。直到确定由梅丽尔出演之后,这位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女星对于影片的筹资帮助很大。
  • 影片当中萨拉向查尔斯倾诉的那场戏拍了两天,用了环绕镜头。因为是在树木丛生的树林里拍摄,要让光线协调非常困难。片中萨拉的独白在剧本长达5页。仅仅排练就用了十多天。
  • 这是杰瑞米·艾恩斯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导演希望能找一位拥有维多利亚时期绅士气质的男演员。
  • 为了把片中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教师演好,梅丽尔认为自己一定要把口音练好,于是花费了大量时间每天朗读艾略特的诗歌、奥斯汀的小说。直到和密友对话对方已经听不出他是梅丽尔·斯特里普为止。
  • 在1982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在美国电影《金色池塘》和英国电影《火战车》的夹杀下,同样卓越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被牺牲了。(未获奖)

幕后制作:

制作背景
该片改编自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1969年的同名畅销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从这部小说问世以来,就吸引着众多的电影导演试图把它搬上银幕。然而,面对如何把握多重叙述框架与开放式的结局(三种完全不同的故事结局)的难题,导演如辛纳曼(Fred Zinnemann)、赖斯特(Richard Lester)及尼可斯(Mike Nichols)等都先后望而却步。十年后,英国导演卡洛尔·赖兹与编剧哈罗德·品特一起巧妙地利用“片中片”的套层结构方式,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品特首先删除了原著中大量支离散漫的“现代人”的旁白,把那个发生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爱情故事加以戏剧化地强化和提炼;同时增加了一段和19世纪爱情故事同样真实具体的现代爱情故事,以两个现代人的形象,与古代的形象相互映衬对照。

媒体评价:

该片中,梅丽尔·斯特里普出色地把握住人物内心的感受,其精彩的演技博得了评论界的赞誉。她独具魅力的气质使得莎拉这个人物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尤其是她在海边的防洪堤上对查尔斯回头的那远远的一瞥,成为了一个经典的瞬间。(《中外影视作品赏析》评)

梅丽尔·斯特丽普在这部充满抒情色彩的建立属于自己的风格。她的身体里注入了两个性情完全不同的角色形象,她是萨拉与安娜的完美的矛盾体。(美国《电影周刊》评)
《法国中尉的女人》看起来很好,但却毫无思想内容。 (英国作家、小说原著作者约翰·福尔斯评)
杰瑞米·艾恩斯在片中两条线索中扮演的都是苦苦追求爱情的角色,他用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准确的形体动作丰富了这两个人物的性格,使之成为影片的一大亮点。

《法国中尉的女人》采用了套层结构,即戏中戏的形式,反复运用蒙太奇形成古代与现代相互交错的效果,将故事合理的连接到一起。萨拉和查尔斯的故事由分到合,最后是大团圆的结局。迈克和安娜由合到分,最后是悲剧的结局。

影片的画面造列非常考究:把计会环境形象化,把自然景包情绪化。用视觉上的冲击强化电影的主题。比如在一开始,抑郁的萨拉总是穿着深包的衣服,还常常孤独地站在灰蒙蒙的海边或者阴暗的树林里,她的用陶总足波涛汹涌、狡风怒号,这很符合她社会员底层阶级的身份和心境。以女主人公萨拉为本的苍萨大海,不但象征着萨拉的深邃之心,心且还预示着男主人公一步一步往里面陷的情念。而作为对立面的大家闺秀欧内斯特,总是以阳光利包泽鲜艳的衣服作为陪衬。到了故事最后,萨拉终于在社会上自立,她所处的环境和她的衣服也鲜亮起来,她也开始和查尔斯泛舟于平静的水面。
影片中表现萨拉时始终采用昏暗的色调,由此来表现萨拉情感压抑、矛盾,性格的孤傲、冷漠。在萨拉与查尔斯在树林中约会这一场景中,那些盘根交话、粗大阴森的树木.无形中给观众一种强大的压力,导演巧妙地运用这一场景、既表现出了古代封建保守的社会环境下受到压抑、束缚的感情,同时又达到了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故事结尾。萨拉再次出现在镜头中时,其色彩基调则是明亮的:这种色调的转变暗示观众,萨拉的生活得到一个全新的转变。与查尔斯结合而又分开的3年后,萨拉仿佛获得了重生,她得到了真正的自由,没有任何负扣、束缚地追求艺术,寻回自己曾外遗久的那份支爱。影片中萨拉与杏尔斯重逢,船从一个灰暗的桥供下划过.然后导演将镜头处于一种静止柏摄状态,让两人坐的小船渐渐远离镜头,并让画面色调变得愈加明亮。这组镜头,折射出萨拉真正摆脱了痛苦、束缚.饱经磨难的恋人获得了重生之后来之不易的爱情。
在现代故事中,影片的色彩基调大都是明亮的,这就突出了现代女性所具有的自主性,形成了与套层故事中人物件格的鲜明对比。影片最后,安娜饰演完萨拉这一角色后,重新审视与迈克的感情,并选挥离开迈克。而最富戏剧化的一幕是最后一个镜头:迈克推开窗子想对安娜作最后的挽留时,脱口而出的那一声“萨拉”顿时让观众对迈克背叛妻子感情的厌恶得到释放。镜头给迈克特写、定格时,从他的表情小观众多少也能体会到,他与安娜那段感情究竟是源白内心深处的真爱还是所谓“入戏太深”的意乱。或许此时彼此的心灵都得到了洗礼,获得了重生。
演员过去的服装也是由暗变明,而现代时空的服装是由明变暗,这表明人物的心态变化。过去时空内暗到明。萨拉多处在阴暗的室内,当她出现在室外时,或者是在若明若暗的树林中,或者干脆在阴天或夜晚。与萨拉相反,查尔斯的未婚妻始终处在明亮的室内,或者是在阳光明媚的花园。影片最后,当查尔斯最终找到萨拉时,萨抓终于处在撒满阳光的屋内。
现在时空由明到暗。安娜和迈克开始多处在明亮的室内或者室外。影片最后,安娜先是坐在若明若暗的镜子前,然后她离开了镜子.消失在茫茫夜色里。影片的结尾是迈克独白一人呆呆坐在屋内的黑影里。(《影视基础理论与佳片读解》评)

看电影冷知识:

在合作卡雷尔·赖兹的[法国中尉的女人]时,杰瑞米·艾恩斯因为是刚刚接触大银幕,天天都在导演卡雷尔的注视下跟自己的戏剧腔较劲。跟他相比,梅里尔·斯特里普已是很有电影表演经验的演员了,于是卡雷米对她采取了一种“另类放生”姿态。有场梅丽尔和杰瑞米在棚屋里的戏,有句台词她一直没通过,反反复复演了20多次,卡雷米就是不给她示范该如何读这句台词,也不指导她应该怎样做,只是不停地说:“我们再来一次吧,好吗?再来一次。”搞得梅丽尔·斯特里普几乎要当场落泪,最后总算是通过了。(看电影杂志)

图书摘录:

经典文艺片,采用双线并进的时空交错方式,描述一对男女演员演出维多利亚时代的爱情故事:充满激情的英国小姐莎拉以其特立独行的个性吸引了贵族青年查尔斯。但当她决定不顾一切投奔爱情时,他却弃她而去。而在实际的拍片现场,男主演执迷地追求有夫之妇的女主演,但她终究没有接受,(周黎明《西片碟中碟》)

1
2
3
评分细分
《西片碟中碟》的评分
前一篇文章法国贩毒网 The French Connection
下一篇文章亡命天涯 The Fugitive
卡雷尔·赖兹
Karel Reisz (21 July 1926 – 25 November 2002) was a British filmmaker who was active in post–World War II Britain, and one of the pioneers of the new realist strain in British cinema during the 1950s and 1960s.
the-french-lieutenants-woman《西片碟中碟》的简评:戏里戏外的两段爱情透过出色的演技和气氛十足的摄影、剪接进行互动,相当耐人寻味。香港片《胭脂扣》的结构明显受此影响。

2 评论

  1. 觉得豆瓣有缪赞倾向。一句话总结:心病要由心理手法来展现。表动不动就扯女权。 PS.最美的一幕,其实就是片尾的怅然若失。男人永远都不能懂女人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2. 这是一部很纯粹的爱情电影,它虽然也讲风俗讲道德,但归根结底是讲男女心中的那份取舍对于爱情的结局的影响。导演将原著变为“戏中戏”,又交织着“戏中戏”的演员的感情纠葛,既做到了不同选择的对比,又显得自然和熨帖。制作电影的人同样是可以被“观看”的,电影的那种魅力一下子就彰显出来了。

你的评论可以尖锐,也可以湿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