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总有骄阳》是由米拉麦克斯影业公司发行的剧情片,由莱塞·霍尔斯道姆执导,托比·马奎尔、查理兹·塞隆、迈克尔·凯恩等主演。该片于1999年12月17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改编自约翰·欧文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缅因州年轻人离家出走、寻找真爱,最后重新定位人生的故事。
获奖情况:
第72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提名) 理查德·N·格莱德斯坦
第72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导演(提名) 拉斯·霍尔斯道姆
第72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男配角 迈克尔·凯恩
第56届威尼斯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 拉斯·霍尔斯道姆
第5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电影奖 最佳男配角(提名) 迈克尔·凯恩
英文简介:
A compassionate young man, raised in an orphanage and trained to be a doctor there, decides to leave to see the world.
[toggle title=谷歌翻译,仅供参考]
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年轻人,在孤儿院长大,在那里受训成为一名医生,决定离开这里去看世界。
[/toggle]
剧照欣赏:
最火台词:
Dr. Wilbur Larch: Goodnight, you princes of Maine, you kings of New England.
(全部台词)
幕后花絮:
- 约翰·欧文曾想让他的儿子科林·欧文扮演片中沃利,可影片筹拍历时十多年,科林·欧文的年龄已经不再适合角色,最终,他出演了温斯洛少校的角色。
- 迈克尔·温特伯顿曾是执导该片的人选,后来他因该片迟迟无法开拍而退出。
幕后制作:
创作过程
《总有骄阳》改编自美国作家约翰·欧文于1985年出版的同名小说。然而为了将小说拍成电影,欧文经历了长达13年的努力。最先与欧文联手改编剧本的是导演菲力浦·博萨斯,在小说刚刚问世不久时,剧本在保罗·纽曼的客厅中逐渐成形,戴尔里·林多也参与其中。正当众人踌躇满志之时,博萨斯意外身染绝症,影片的拍摄计划被迫中止。他的去世让剧组几近崩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认为《总有骄阳》已经无缘大银幕了。
但是《总有骄阳》不乏支持者,制作人理查德·N·格莱德斯坦希望能将小说拍成电影。他与欧文会面,二人着手物色导演,最终锁定曾执导过《狗脸的岁月》和《不一样的天空》的莱塞·霍尔斯道姆。欧文去掉了过多的人物和次要情节,缩短了时间跨度,并加入了新内容 [4] 。
媒体评价:
影片采用精致的构图及精巧的拍摄手法营造出的淡淡的孤独感和暖暖的归属感,带给观众一种心灵的宁静和内心的安稳。影片中的镜头使用长镜头,所构建的画面感具有更亲切温暖的美感,也是一种对情感的延长,使观众可以在长镜头中清晰的体会到导演的表达意图和主人公的感情。(《戏剧之家》评论)
该影片既没有按照好莱坞传统的“冲突律”原则,将影片围绕一个核心冲突来架构;也没有按照欧洲现代戏剧“内心化”的倾向,将影片结构成“意识流”风格;而是采用散点式生活流的方法表现具体时间流程,用戏剧性事件呈现局部冲突,形成了欧洲化风格的好莱坞影片。(《电影艺术》评论)
图书摘录:
故事背景是美国40年代保守朴素的缅因州,一个在孤儿院长大的青年荷马,在老医生的关怀下成长。但他不安于现状,终于在一次机会中离开了孤儿院,并偶然与一丈夫远征打仗的女子产生情欲关系。该片具有怀旧风味手法认真,但较拘谨,感染力不够强。导演擅拍孤儿或半孤儿的故事,一贯执行天地不仁、人间有情的风格。(周黎明《西片碟中碟》)
根据小说拍摄的,据说小说很感人。电影很平和很温暖,景色和角色都很干净。查理兹·塞隆年轻时候真美,身材也超赞。托比·马奎尔的确很精致又有一点憨憨的,但是角色表现总感觉差口气。好像小说最后的情节没有拍进电影,就是Homer和儿子一起坐在苹果酒屋顶上,那段应该对书名有很强的暗示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