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ranziskaL(台湾影评人)
最近连续Spielberg轰炸以后让我非常想要用稍微长的篇幅来描述我对导演的理解与欣赏。
事实上到刚刚我才发现我看过他的作品比自己想像中的多得多,只是大部分都是在我开始关注导演这个角色之前。一直到我看了<战马War Horse>深深受到感动(并不是任何洒狗血的剧情,而是一整个慢火铺陈使情感余韵犹存的感动),然后又刚好在隔两天后租了<慕尼黑Munich>,才突然让我注意到好莱坞最享誉盛名导演的吸引人之处。
想到形容他的作品的词汇不多,但是一致性很高,那使得你一旦受他一部作品的吸引就会继续一直喜爱他的风格。事实上当我发现侏㑩纪公园也是他的作品的时候还蛮惊讶的XD其实这部和我要说的其他部有点不相干,但和他监制的Super 8路线还蛮像的,但姑且不讲这个。
不论在经典作<辛德勒的名单>、<抢救雷恩大兵>、
<战马>让我很喜欢的地方是你在看的时候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是终点。你真的难以推敲这个故事最后会落在怎样的结局–就跟人生一样(这部片真的都快有点半传记的感觉了)。有人说<战马>重点根本不是马作战,而是在讲”战”和”马”
我看到有人说这部宣扬的是反战思想。以导演过去的题材而言,要这么说也是不为过,不过我看完倒是没有感受到太强烈的意识形态,相较过去接触的其他反战题材。不过确实在它所到之处所掀起人类与马、或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波澜是与战争的丑恶形成强烈对比的。到最后它渴望回家的执着,甚至间接让敌对的两名士兵因为共同为它的坚持努力而成为朋友,似乎用一种温和恳切的方式展现归去之心是每个大兵不分敌我的内心共鸣。
<慕尼黑>所乘载的重量就重很多。对于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对立,Spielberg从一个人性的切入点去观看,一位为国复仇的以色列特务在谋杀11名奥运选手村恐怖攻击的密谋者的过程中,在每一位他亲手设计杀害的仇人身上看到了摆脱种族与国家情结,共同为人的相同点。同样拥有亲切的笑容、同样拥有温暖的家庭、甚至同样有对国家的忠诚与回归家乡的渴望。他这些仇人身上看到了自己对生命的向往,因此当他亲手毁灭这些时,也同时毁灭了自己心中期待自己也能够拥有这些美好的信念。<慕尼黑>给我的感慨很像<辛德勒的名单>。感慨是来自于你走过主角所走过的这整段以后,而不是用一些刻意的事件去创造出来的。电影行走的步调也很像。
最有趣的是,我必须说让我欣赏Spielberg的另一点就是他的作品令我觉得,在他眼中人性是善良的,生命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里都不该放弃希望。因此他的作品里几乎没有所谓的悲剧收场。看完他的作品,不论原本的议题有多严苛,最后是留给观众一份希望,也不太有洒狗血的牺牲或是刻意用遗憾去冲击观众。如侏㑩纪公园里,工程师认为可以靠同性别控制繁殖数量时主角所说: “Life will find a way.”这部片最后死了谁活了谁其实我印象实在是不深刻,但是这句话实在是令人非常难忘,也成为许多人在生命的胶着之处仍保持希望的小小信念。
另外就是,他的电影总是充满温暖的人情,不论这个故事本来讲的是一个艰难的战地任务、一个惊险帮助犹太人躲过屠杀的过程,或是以巴之间无止尽的紧张关系;他很重视每个角色的性格刻划,或暧暧透露着人与人的情感与关怀。在他眼中也许没有所谓的极恶吧?这一点<慕尼黑>中以方政府即创造了一些反差。因为看到最后发现操弄国家与种族情结的政客才是最大的祸端,而拿枪的那些人,还拥有对生命的热诚,对他人的情感,对国家的渴望的人却是不断在前线被牺牲的人。当主角的国安局长官否定了”冤冤相报”的看法,试图说服主角基于爱国情操主角应该要早日重返岗位时,主角以犹太人习俗的名义邀请长官到家里坐坐、认识他美丽的妻子与他最爱的女儿时,长官终究宁愿违背”犹太人的精神”也要避开眼前是”人”而非”棋子”的意识。
Spielberg喜欢赋予角色善良的本性与爱人的能力。他赋予战争中的士兵情感,赋予二战时的德国人情感,赋予机器人情感,赋予马情感,赋予种族对立的仇人、敌军之间对彼此的情感。有了情感以后,就能够超脱表面(国籍、身分、种族),从小人物的角度去重新认识一个你以为你早就理解的世界。
看完战马以后与其觉得感伤,不如说是很温暖。虽然很多人好像说很催泪,但我觉得看完Spielberg的电影应该是让你走出电影院或关掉电视时会更想要珍惜身边的人,会更想友善地看这个世界的人,也会更想要给予身边周遭不曾关心或注意过的弱势多一点的关怀。其实如果要把ET也算进去,也是一个赋予你以为会是可怕生物一份友情的经典例子。这类型情感表现就上述几部来说,我自己是觉得
大概是这样吧,这些算是Spielberg的经典作品,很值得一看再看,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