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鉴赏:
本片是美国电影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歌舞片之一,某些段落已成为美国电影的经典性场景。
本片的成功首先在于它对电影的自体反思。影片以电影公司制作新片的曲折过程为叙事框架,用调侃、自嘲的笔触剖析好莱坞,揭去其华彩神秘的笼纱,展示其幕后的艰辛与风雨。编导撷取了电影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从默片到有声电影的转折期——来敷演剧情,因为这进化的突变期最富戏剧色彩,编导可深入开掘,尽兴挥洒。电影在活动影像之外突然又增添了一大功能,大大丰富了其艺术表现力,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它的体裁范围(歌舞片由此应运而生)。电影有了声音,首先要说话,其次要唱歌,编导正是抓住这两点大做文章,凸显有声电影的优势。片中片从《决斗骑士》到《歌舞骑士》的改进过程就形象生动地显示了电影的这种进化。为使观众了解这一进化的重要意义,编导在此之前就很注意铺垫对比。如唐逃到凯茜车上后凯茜对他演的默片极其蔑视,她的那番评语在知识阶层中便颇有代表性。因此默片无法与注重对白、强调表面人物个性的戏剧一竞短长,是难登大雅之堂的。电影要学会说话唱歌并不像它表现上看起来那般轻松自然,编导以巧妙的构思和夸张的喜剧手法来诠释这一创作过程的艰辛。这其中不仅有技术上的苛刻要求,也有艺术上的新探索。技术要求和艺术表现必须结合得天衣无缝才能产生完美、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而要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就必然有个不断摸索、在失败中寻找正确途径的过程。影片紧紧围绕这种失败中的摸索,编织了大量既真实可信又令人捧腹的噱头,在观众的开怀大笑中展示电影创作的艰辛。编导艺术造诣之超逸,着实令人折服。影片中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实例是片中片里男女主角谈情说爱的两段戏。第一次,唐和琳娜拍《决斗骑士》,由于无需声音,两人只要做做谈情的动作,张张嘴便可。这时琳娜告诉唐是她让公司开除凯茜的,于是唐的怨恨都发在了琳娜身上。导演说戏,要他表现疯狂的爱,他嘴里念的却是“我恨你!”导演说吻要发自真情,他却讲宁愿吻毒蜘蛛。这里语言与动作表情的截然对立既富有强烈的喜剧效果,又鲜明地突出了无声片拍摄的一大美学特征:声画分离,只要制作时将画面与相应的对白字幕剪辑在一起,便能获得类似库里肖夫效应的声画蒙太奇效果,至于实拍时讲什么并不重要。为表现有声片与默片拍摄的巨大差异,同时也为了强调初拍有声片时在探索拍摄规律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编导又匠心独运地用喜剧手法编排了将这谈情戏改拍成有声片的另一段戏:在拍摄现场同期录音。录音看似简单,但在初期由于摸不准话筒的安放位置,且当时尚未掌握后期配音及音响合成与调校技术,结果闹了不少笑话,甚至造成影片试映失败,将摄制组逼入困境。接着编导又极为巧妙地利用这种技术上的失败(声画失去同步,片中人男女声错位,摇头称是),让科斯莫顺势想出后期换人配音的高招,一箭双雕地既解决了声音忽大忽小的技术难题,又消除了琳娜嗓音难听的不快因素。
从默片到有声片进化的另一表现形式便是表演风格的嬗变。默片由于缺乏语言的阐释,人物行为的动机意图主要靠动作表白,因此默片表演动作幅度大,显得夸张、做作、肤浅。影片前半部有几个唐与琳娜演出默片片段的场景,其表演莫不具有这一特色,甚至在表现初拍有声片迭遭失败的那两场戏中,两人的表演仍有这种遗风。凯茜对默片的评语实际上就是编导的评语。她甚至不承认默片有演员——“演员要念台词,就像演莎翁作品那样”。而在有声片中,表演有语言的辅佐,便于观众理解,动作就无需夸张,因此其表演风格更自然流畅、贴近生活。语言的辅佐还便于演员利用表情和动作表达更复杂的感情,因此有声片的表演更细腻、深刻,更有利于演员演技的发挥。影片在《歌舞骑士》首映时放映了一段由凯茜替琳娜配音的片中片,该段表演就采用了有声片风格,这与此前的默片风格形成强烈的反差,使观众对此进化留下深刻印象。有声时代开始后,电影史上确有很多默片演员适应不了这种突变而遭淘汰。有人因为演技欠佳,也有人因为嗓音或语音不正。本片中的琳娜最后难逃这一命运,美国影片《日落大道》(1950)中格洛丽亚·史璜逊主演的诺玛·德斯蒙德也陷入这一悲剧。
本片对电影的反思还不仅体现在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进化上,这种自体反思性是十分全面而深刻的。如它对支撑1950年代以前的好莱坞体制的三大要素——大制片厂制、制片人专权及明星制都有所触及。影片中虚构的辉煌公司就是大制片厂的缩影,而辛普森就是公司老板兼影片制片人,他不仅主宰着公司,而且遥控着影片的拍摄。在这种体制下导演没有创作的决定权,实际上只是拍摄现场的监工,这和1960年代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崩溃后的制片方式有着天壤之别。明星制在本片中更是揭示得纤毫毕现。唐原是替身演员,因形象风度俱佳,被辛普森看中,包装成明星大力推销。唐和琳娜被公司宣传成“银幕情侣”,尽管唐极其厌恶琳娜的粗俗肤浅。他们无需有精湛的演技,只要风度迷人,能引起影迷的崇拜,为公司带来滚滚财源便成。一旦某部影片受到欢迎,便按这一戏路演下去,以此一类型的表演作金字招牌,难怪凯茜要诟病明星不是演员。一旦成为明星,在公司便享有特权,连老板也要让其三分。本片对明星众生相及其与制片人的相互关系有精妙的描写。唐是好明星的代表,最初他也有些飘飘然,但凯茜的讥讽对他震动极大,使他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努力提高演技,面对有声片的挑战而顺利过关。与之相对立,琳娜却是坏明星的典型,影片对其有入木三分的刻画。她是位丰腴的金发美人,但嗓音尖利,为人也尖酸刻薄,且毫无自知之明。唐在影迷面前为掩饰她的声音缺陷,几次抢断她和话头。影片最后首映成功,她得意忘形,执意要出台致辞,结果自我出丑。她傲慢势利,唐向影迷诉说琳娜是位温柔体贴的淑女时,画面上显示的现实却是另一情景:替身演员唐休息时向琳娜问好,她不屑一顾;这时辛普森走来要雇唐与琳娜主演新片,她立即讨好唐,受到唐的戏弄,她气得踢唐一脚;此时旁白却是唐对影迷述说:“从此我和琳娜成为最佳银幕搭档。”表现大明星的傲慢及其与制片厂老板斗法的最精彩的段落是琳娜得知凯茜为她配音且名字将出现于片头时,她不能容忍这针对她的双重打击:与唐爱情神话的消泯及对她完美形象的破坏。于是她利用合约要挟辛并获得成功。这一现象在好莱坞很有普遍意义,电影演员在成为大明星后往往可以凭借其社会影响及合约中于己有利的条款反噬老板一口,明星或老板胜诉的实例在好莱坞均不胜枚举。然而琳娜过于傲慢,激怒了所有的人,于是唐略施小计,让她自我露丑。没有真才实学的明星其神话一旦被捅破,身价便会大跌,琳娜被观众和老板抛弃了,凯茜却因其形象与才华受到观众和老板的青睐上升为新的明星。影片最后打出的不是《歌舞骑士》,而是由唐和凯茜主演的《雨中曲》海报,海报下两人拥吻在一起,这表明两人不仅是生活的情侣,而且也是银幕上的情侣。换言之,凯茜已取代琳娜成为公司新的大明星——好莱坞的明星制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发挥着巨大作用。
本片对电影的自体反思若细加探究,还有两层更深的涵义。一是本片制作的1950年代初正是电视在美国开始迅猛发展的时期,电视对电影的威胁恰如有声片对默片的威胁,编导制作本片显然有影人自勉的寓意。本片另一更深层的涵义便是对电影娱乐本性的反思。娱乐的本性便是愉悦观众,亦即用超越现实的美的幻觉来激起观众的快感。这快感是建立在美的神秘化的基础上的。自体反思就是要揭穿这种神秘化的骗局,消解娱乐神话,还其真实面目。但其本性既然是娱乐,就必须重建神话,以新的幻觉去愉悦观众。本片中这种打破神话——重构神话的现象极为典型,影片以电影的幕后拍摄过程为叙事结构,剖析了造成银幕幻觉的种种手段,消除了电影的神秘感。其最典型的实例便是唐找到凯茜后两人在片场谈情说爱,唐戏称环境不美不宜开口,于是把凯茜引到空旷的摄影棚,打出彩灯,放出彩雾作日落美景,启动风扇造成夏日轻风,随后又换灯、加星光表示月夜,将凯茜引上扶梯权作阳台,于是在一个特定的镜头里就构成一幅优美的画面,唐在歌声中向凯茜求爱。梦幻工厂的造梦秘密在此袒露无遗。然而影片同时又必须构筑新的神话,否则便失去娱乐价值。如扮演凯茜的黛碧初入影坛,既不擅歌舞,嗓音也不甜美,于是她突击学舞,而最后她为琳娜配的音实际上是扮演琳娜的琼·哈根的真嗓音(琳娜的尖细嗓门是她变调发出来的)。
以上是从电影反思的角度剖析本片,然而本片主要还是因其歌舞片的成就载入史册的。正如本片所展示的那样,歌舞片随着有声电影的诞生而突然勃兴,迅即发展成美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类型。早期歌舞片几乎全是百老汇式的舞台歌舞片,或则搬演那种游艺场式的豪华大型歌舞(如《1933年的淘金女郎》),或则以舞台艺人的幕后爱情纠葛为经、以表演节目几经修改终趋成熟的排练过程为纬编织爱情歌舞片(如《第42街》,1933)。1949年擅拍歌舞片的米高梅公司在拍摄《锦城春色》时首次冲出摄影棚,到纽约现场实拍歌舞场面。本片又进一步有所突破,以电影自身的历史为叙事载体,汇集了传统歌舞片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歌舞,成其集大成者。歌舞片的框架结构是以基本情节为主线,其间点缀若干歌舞段落。全片每隔一定时间便结合剧情需要穿插一段歌舞表演,或交代情节,或营造氛围,或抒情言志,或讽喻戏谑,既服务于剧情,本身又令人赏心悦目。本片共穿插9段歌舞(外加若干歌曲演唱):唐向影迷介绍他与科斯莫的成长史时画面映出两人自小到大表演的一系列轻歌舞(从踢踏舞到滑稽表演);“我梦见你”;科斯莫的滑稽独舞“让他们大笑”;“艳丽女郎”;在摄影棚唐向凯茜求爱时的双人舞“你注定属于我”;发声课上的“绕口令”歌舞;“早上好”;“雨中曲”以及大型舞剧“百老汇韵律”。其中轻歌舞(又译杂耍,包括“让他们大笑”和“绕口令”)代表着歌舞片的一个重要渊源;“你注定属于我”具有1930年代歌舞片黄金搭档弗雷德·阿斯泰尔和琴杰·罗吉丝的表演风格;“艳丽女郎”和“百老汇韵律”则是早期歌舞片中常见的仿百老汇歌舞,前者为华丽壮观的群舞,而后者已形成大型歌舞剧,其场面之浩大、布景之奢华、色彩之绚丽、舞蹈之精美在炫耀着好莱坞歌舞片的华贵气派(其中金·凯利和茜德·姹丽丝那风格独特的双人舞堪称歌舞表演的精品)。然而本片最令人击节赞叹的还是金·凯利的独舞“雨中曲”。唐在想出改拍歌舞片的点子后看到其事业柳暗花明,更便于发挥自身优势,心情极为舒畅。加之刚刚吻别凯茜,柔情蜜意仍在胸中回旋。豪雨荡尽一切沉郁,唐忘情地舞了起来。此时情景交融,物我一体,那份爽惬,那份潇洒,令观众无不为之心醉。金·凯利是美国20世纪四五十年代继阿斯泰尔之后的又一歌舞片巨星,其代表作有《锦城春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等,然而最令人难忘的还是他在本片中的表演,尤其是这“雨中曲”不仅成了他的“注册商标”,而且还成为美国歌舞片的经典性场景之一。
本片中的歌舞是对歌舞片的一种自体反思,这不仅因为它采用了“后台歌舞片”的基本叙事模式,罗列了传统歌舞片的主要歌舞类型,同时也因为片中的歌曲大多本身就是早期歌舞片中的优秀插曲。本片的创作缘起于米高梅歌舞片的著名制片人阿瑟·弗里德,他将由自己作词、纳西欧·布朗谱曲的一本歌舞片插曲集交给本片两位编剧,两人从中择取若干首,构思出本片的情节,巧妙地将其加插进去,再配以优美的舞蹈。如主题曲“雨中曲”选自《1929年的好莱坞谐讽剧》,“你注定属于我”选自《红伶艳史》(1929)……这些歌舞与剧情衔接得如此贴切,似乎就是片中人兴之所至的自然之举。其实它们不过是歌舞片娱乐神话的又一表现:貌似发乎自然,实则呕心沥血,只是不露斧凿痕迹而已,如黛碧为跳好“早上好”就起早摸黑苦练数周。
总之,本片汲取了传统好莱坞歌舞片的精华并将其发挥到极致,剧作、歌舞尽善尽美,既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华丽包装,又有精邃的深层内涵。然而本片公映之初却未引起影评界及影迷双方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年此类影片制作过滥,鱼龙混杂,尤其前两年的《彗星美人》(自体反思型)和《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歌舞片)刚被授予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人们对此似乎已兴致减退。本片意在反思,自然缺乏创新,难以给人一种惊奇之感。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歌舞片为现代歌舞片所取代,不再“身在此山”的影评人惊回首,终于识得“庐山真面目”。1970年代后,人们日渐意识到本片是“古典”歌舞片的集大成者,堪称个中极品,因此其在电影史上的地位开始飙升。1977年美国电影学会评选“美国电影十大佳作”,本片为其中唯一的歌舞片。1987年好莱坞诞辰100周年之际本片再次荣膺此项殊荣。
(谷时宇)
我曾无数次从《发条橙》、《AI》、《如果爱》、《WALLE》里看到对《雨中曲》的致敬 今日终于承认:这就是人类歌舞片的巅峰,超越《音乐之声》,秒杀一切,无与伦比。当然 刻画、节奏、布景等等有着非常多的毛病 还是搁置下来 好好看看吉恩凯利俘获美人心时的那副小样吧 这绝对是影史最珍贵的片段之一
不只是经典的歌舞片,还有好莱坞电影工业无声变有声的历史跃进。这也许就是我对《艺术家》始终无感的原因:看过了真迹,谁会喜欢一个仿造的赝品?那样的星光,那样的雨滴,哪怕再过几十年都会一直定格在我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