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罗生门》是由日本大荣电影有限公司与美国雷电华影片公司于1950年联合出品的悬疑影片。该影片由黑泽明执导,芥川龙之介,桥本忍联合编剧,三船敏郎、京町子、森雅之、志村乔等领衔主演。
该片是根据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筱竹丛中》改编而成,影片以战乱、天灾、疾病连绵不断的日本平安朝代为背景,主要讲述了一起由武士被杀而引起的一宗案件以及案件发生后人们之间互相指控对方是凶手的种种事情以及经过的故事。
电影看点:
人生的N种可能性
电影看点:
挖掘人性丑恶的巅峰之作
在国际影坛上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一部日本影片
“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10部影片”之一,标志着日本的电影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获奖记录:
·第二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一九五一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意大利电影评论奖
·蓝丝带奖 最佳编剧 黑泽明 桥本忍
·每日电影奖 最佳女演员 京町子
其它信息:
1950黑白片90分钟
日本大映公司京都制片厂摄制
《罗生门》改编自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莽丛中》和《罗生门》。电影的背景取自小说《罗生门》,情节方面则主要取自小说《莽丛中》。
英文简介:
The rape of a bride and the murder of her samurai husband are recall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 bandit, the bride, the samurai’s ghost and a woodcutter.
[toggle title=谷歌翻译,仅供参考]
从强盗、新娘、武士的鬼魂和樵夫的角度来回忆强奸新娘和谋杀武士丈夫的故事。
[/toggle]
电影故事:
雨夜中的京都罗生门,行脚僧、樵夫和打杂的谈起了武士武弘林中被杀一案。据凶手强盗多襄丸供认说,他没有杀那武士,只是当着武士的面强奸了他的妻子真砂,但真砂唆使他们两人决斗,武士才败死在他手下。真砂则说她手拿短刀扑到丈夫的怀里时,丈夫被误伤而死。死去的武士武弘却借女巫之口,说他是用妻子那把短刀自杀的,将死未死之际有人拔走胸中的短刀。拿走短刀的樵夫赶紧分辩说是真砂挑起丈夫与多襄丸决斗,武士才被多襄丸砍死,而且两人的武艺都一点不像多襄丸吹嘘的那么厉害。大家各执一词,真相显得扑朔迷离……
权威点评:
本片是日本电影史上第一部获得重要国际电影节大奖的影片,标志着日本乃至东方电影的艺术水准得到了世界影坛的承认。关于本片的主题思想,一派认为片中人物所言都是从利己主义出发,影片表现了对人性的不信任和绝望,对真理的不信任和疑惑;另一派则认为通过比较原作和影片,尤其是导演最后对樵夫收养弃婴行为的肯定,可见人性并未泯灭,宣扬人道主义永存。影片以多重叙事使剧情产生了极大的张力,使意蕴深邃而丰厚。全片场景有限,人物集中,节奏明快利落,人物动作迅捷,剧情紧张多变,具有爆发性的震撼力,一些林中镜头如灌木丛中高速跟拍多襄丸奔跑的镜头、樵夫进林的镜头、仰拍摇拍树梢和阳光的镜头都是匠心独具的创造。
媒体评价:
《罗生门》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一方面是导演的杰出才能使然,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芥川龙之介的原著小说。导演以小说《罗生门》的构思为背景,以《莽丛中》的情节为主体,对原著进行了多处改编,不仅增加人物,改动情节,还以电影手法丰富和深化了原著内涵。
与原作案情的扑朔迷离不同,电影通过樵夫的第二次叙述给出了凶杀案的真相:真正的凶手是强盗多襄丸。然而,几个当事人都自称凶手,颇令人玩味,这件事从深层次上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其实,弄清真相并不重要,导演黑泽明的意图在于引导观众更多地关注人性,关注如何扬弃人性中恶的一面,走向光明的未来。(《电影文学》期刊评)
《罗生门》结合了芥川龙之介小说的情节,采用一种多重平行叙述的独特手法,讲述了丛林中的死亡事件,每个人物的独白都是整个事件的碎片,经过人的自私本性的折射,这些独白本身是不可靠的,同样的道理,转述这些独白的叙述者本身也是不可靠的,死亡使人性暴露在夏日的阳光下,人的可悲与渺小,人的伟大与真诚。并通过讲述死亡理解了自己的灵魂,赋予死亡本身更深刻的哲理内涵。(《电影评介》期刊评)
影史钩沉:
- 黑泽明曾在自传中回忆道,拍摄[罗生门]时遇到过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剧组在进行森林里的拍摄时,树上总会有一些蛞蝓(鼻涕虫)掉落到他们的头上。以至于演员和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地用大量的盐驱赶蛞蝓,以达到防身的效果。
- [罗生门]在公映前,遭受了两场火灾的考验。第一场意外发生在剪辑室,所幸只丢失了一句对白的底片。第二天录音组抓紧时间后期配音时,放映机突然卡住起火,引发了第二次火灾,而那天正好是[罗生门]试映前一天。如果底片在火灾中被毁,黑泽明的人生,包括整个世界电影史,恐怕都要被改写。
- 黑泽明早在1948年就已经做好了[罗生门]的前期准备工作,但后来因为投资方东横公司认为项目太冒险,取消了拍摄,东宝对此片也表示否决。后来黑泽明修改了剧本,加了开头和结尾,把它交给了大映,影片才得以成行。不过大映老板永田正一一直不太喜欢此片,因为他“几乎没看懂电影在说什么。”
(《看电影》杂志)
详细剧情:
大雨滂沱中的古老的罗生门。这个罗生门本是平安京(现在的京都)大城圈的正南门,附近人烟稀少,年久失修,多有倾圮之处。行脚僧、卖柴的和打杂儿的三个人在这里避雨。卖柴人自言自语地说:“不懂……简直不懂!”
话一出口,便引起了打杂儿的注意。闲得无聊,索性凑过来问卖柴人:“究竟不懂什么,何妨说说。”好在这里有位见多识广的大和尚。僧人却说,这样离奇古怪的事,恐怕最有名而且见多识广的清水寺光仁上人也没听说过。卖柴人这才知道,原来这位行脚僧也知道此事。和尚只是自言自语地说:“真是可怕。照方才这宗事儿看起来,世道人心,简直就没办法让人相信。这可比什么强盗,什么瘟疫,什么荒年、火灾、兵灾都更可怕!”说完,望着两脚,沉默不语。打杂儿的好奇心盛,再三央告卖柴人,让他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于是卖柴人慢慢地讲了起来。据他说,三天之前他进山打柴,走进山里,第一个使他吃惊的是看到灌木枝上挂着一个女人戴的斗笠。其次是离此不远的地方有一把女人用的精致木梳。第三是木梳附近有一武士尸体。于是他飞跑去报了官。第三天他被传到公堂上。过堂的情况是这样的:
卖柴人讲了他看到的情况。证人行脚僧说,被杀者就是他曾经看见过的那个武士。那一天,他化缘归来,路上曾遇到那武士牵马步行,马上坐着一位妇人。
押着被擒的大盗多襄丸的捕快说,是大盗多襄丸杀了那武士,鸾羽大箭和长弓、桃花马全是被杀者的东西。多襄丸被他抢来的马摔了下来,所以被擒归案。
多襄丸则供称,他不是败在捕快手下而被擒的。大概有毒蛇死在泉水里,他喝了那泉水而肚子疼得要命,便下了马趴在石桥上。至于杀死武士的原因,则是因为想夺那武士美貌的妻子。据他说,那天他看见武士护送他的妻子从山间驿道上走来,便迎上前去,并递给他一把大刀看。诡称山里有座古坟,坟里有不少这么好的长刀、短刀、古镜,如果你喜欢,任何一件都以最便宜价钱卖给你。武士动了心,便跟他去看宝,结果那武士上了当而被绑在树上。然后他又骗那女人,谎称她丈夫被毒蛇咬了。武士妻子信以为真,随他跑进树林,于是当着武士的面强奸了武士的妻子。他说,他本来并不想杀死那武士,原因是不杀他就可以把他女人弄到手,何必杀人。但是那女人不答应,硬逼他和她丈夫决斗,说是“两个男人不管哪一个,得给我死一个,让我跟随活下来的那一个!”据他说,他很佩服那武士,因为普天之下,没有人能和他斗20回合的,但是那武士是在第23回合上被他砍倒的。
据武士的妻子真砂说,她丈夫非常鄙视她,她扑到她丈夫的怀里诉说委屈,晕了过去,等她醒来才看到,她丈夫被她手里那把短刀误刺胸部而死。
武士的灵魂被女巫招来,武弘的灵魂借女巫之口诉说到,他的妻子曾经唆使多襄丸把他杀死。她说:“你给我杀了他,他不死我不能跟你在一块儿!”连多襄丸听了这话都吃惊,便用刀割断绑绳,然后扬长而去。他感到十分羞耻,便拾起掉在地上的真砂的那把短刀刺进自己的胸膛。
卖柴人说,他们说的都不对。理由是这场面是他亲眼所见的。据他说,他在公堂上说看到那条汉子的尸首是编造的,原因是怕说真话吃挂络。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多襄丸伏在真砂面前赔不是,要真砂给他做浑家。真砂不同意,拾起草丛那把短刀把她丈夫的绑绳割断。多襄丸认为这是真砂让他俩决斗,但武弘却说,犯不上为这样的女人拼命。真砂哈哈大笑,说武弘才真正没出息。如果是个大丈夫,为什么不杀了侮辱自己女人的多襄丸?她又责备多襄丸,说他不过是个小小的滑头而已,只会骗人家汉子上当再欺侮他的女人。多襄丸和武弘在真砂的挑唆之下才交手的。两人的武艺也并不像多襄丸自吹自擂那样高超,而是稀松平常,最后武弘被多襄丸刺中而死。
雨小了,罗生门后传来婴儿的哭声。原来,那打杂儿的正在剥那弃婴的衣服。卖柴人大怒,把他推开,僧人连忙把孩子抱过来。卖柴人骂打杂儿的是恶鬼,自私自利到了极点。打杂儿的反唇相讥,他说:“你也是自私自利。那真砂的短刀和梳子难道不是你拿走的吗?都一样,你也没说实话!”卖柴人被问得张口结舌,无话可说。
雨住了。打杂儿的踏着积水扬长而去。卖柴人伸手想从行脚僧手里接过那弃婴,行脚僧以为他要剥孩子衣服,直往后退,连说:“你不能,你不能!”卖柴人说,他是抱回家去养着。这样,行脚僧才把孩子交给了他。卖柴人说,他家里已经有六个孩子,养六个和养七个,辛苦是一样的。
雨过天晴,夕阳余晖仿佛爱抚似地照着卖柴人走去的背影。
电影鉴赏:
《罗生门》为日本电影登上世界影坛和进入国际市场,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它是日本电影史上很值得纪念的作品。
《罗生门》的剧本是电影剧作家桥本忍根据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筱竹丛中》改编的,然而取了芥川的另一作品《罗生门》作为题名。原作《筱竹丛中》是芥川从成书于永保元年(1081)的《今昔物语》中一个小故事得到启示而写成的。这个故事很简单:一个武士带着妻子远行,途中被一个强盗骗进树林给绑在树上,妻子遭到强盗污辱。强盗逃走之后,妻子给武士松了绑,并严厉责骂他:身为武士,连妻子都保护不了,甚至自己也被绑在树上,纯粹是个废物!
很明显,这是对日本封建王朝支柱的武士阶级辛辣的讽刺。芥川根据这个故事写的《筱竹丛中》,内容就与此大不相同了。原来讽刺武士阶级的目的,变成了表现怀疑主义的手段。武士不是没有死,而是被杀了。它用五个人在公堂上的供词和行脚僧、卖柴人、打杂儿的避雨中闲聊的形式,表现了这几个人对武士被杀这一事件的经过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强盗多襄丸说,他没有杀那武士,是武士和他决斗战败而被砍倒的,斗败而死,与他何干?同时夸耀那武士武艺高强,借以衬托自己武艺超群。
死去的武士武弘借女巫之口说,他是用妻子那把短刀自杀的。将死未死之际,插在胸口上的那把短刀被人拔走时才气绝的。
武士的妻子真砂则说是她手拿短刀扑到丈夫的怀里时,由于神经错乱,丈夫被她误伤而死的。
卖柴人则说真砂挑起丈夫与多襄丸决斗而被多襄丸砍死的,但两人的武艺都稀松平常,决不像多襄丸吹嘘的那样。这样就掩盖了他把武士胸口上那把刀拔走的事实。
至于多襄丸的被擒,他本人的陈述和捕快说的也不一致。捕快说多襄丸是从马上摔下来而被他擒拿归案的。多襄丸却说,他是喝了泡过毒蛇的泉水,中毒之后被捕快抓住的。
总之,他们的话都是从利己主义出发,各人说的都是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或者不说,或者用谎言掩盖。影片似乎是在告诉人们:人都是自私自利,不可信赖的。
对于影片《罗生门》的中心思想,有的意见认为,影片最终的企图是告诉人们:对人不可信赖和绝望;真理不可信。
笔者认为并非如此。因为:第一,黑泽明在拍《罗生门》之前不久完成的《平静的决斗》、《野狗》、《丑闻》等作品中,一直强调人的可信性,赞颂了人道主义的胜利以及道德的崇高。在这部作品里,一反常态是不可能的;在这以后他也没有拍过这样的作品。第二,黑泽明于1952年曾对影评家清水千代太明确说过:“所谓近代的怀疑精神……我是不会舒舒服服习惯于它的。”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卖柴人这个人物,原作《筱竹丛中》中根本没有。影片结尾这场戏里,卖柴人看出行脚僧也把他当作打杂儿的那种人,也要剥婴儿衣服之后和行脚僧的对话,就更能说明问题。这一段,影片是这样描写的:
卖柴人:不能怪你……如今的世界,凡是人都不能不怀疑他呀……惭愧的是我……我自己就摸不清自己的心眼儿。
行脚僧:啊,你作了件好事。亏得你,我还是相信人了。
我认为,《罗生门》的中心思想是:
第一,鞭挞人的自私自利思想。芥川的原作的确宣扬了人的不可信赖,客观真理不可信等等。但黑泽明用芥川的原作揭露了原作所诟病的利己思想,使人们承认现实社会中的确存在丑恶。但同时也告诉人们:人,毕竟是可以信赖的;客观真理是可信的。如果不是这样,就没有必要增加卖柴人这个人物了。既然改编的目的本来就是要保持与原作精神一致,那又何必增加一个卖柴人?影片中五个人在公堂上所作各对自己有利的供词,的确表明了人的自私,使人难分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固然都值得怀疑,但它的最终目的是揭示人的自私,而不是教唆凡是人都应该怀疑。揭露人的自私性并不等于说人是不可信的。
第二,宣扬了人道主义永存的观念。芥川的原作中,行脚僧是作为第一个见证人出场的。他回答时只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说:他昨天路上遇见被杀的武士和他的妻子。第二句说:武士今天丧命可见人生无常。原作中行脚僧的慨叹,纯粹是出家人消极的慨叹。然而最后一场戏里,他表示的却是对人生的积极见解。他反驳那打杂儿的说:“要是任何人都不能相信,那么,这个世界就成地狱了。”打杂儿的十分肯定地说:“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地狱。”他却说:“不……我相信人!我不想把世界看成地狱!”
卖柴人对打杂儿的剥弃婴衣服的卑劣行径十分憎恶,说明人道主义精神在他身上的存在与迸发。尽管他有六个孩子,却仍要收养这个弃婴,说养六个和七个是一般辛苦。如此表白,使行脚僧得出结论:“亏得你,我还是相信人了!”黑泽明确信人世存在自私自利的严酷现实,因而予以鞭挞;同时也庄严地宣告,同自私自利对立的人道主义也是永恒的。
第三,黑泽明以《筱竹丛中》为内容,却以《罗生门》为题名,也是有深刻寓意的。平安时代的平安京大城的罗生门一带,是个贫困荒凉的地方,常常是盗贼与乞丐的巢窟。人们自私自利和愚昧的卑微精神境界源于文化教养之缺乏,而文化教养缺乏的起因,尽管不是唯一的、然而却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于物质生活的贫困。影片出场人物大多属于当时的下层人物,便说明了这个问题。
扮演强盗多襄丸的演员三船敏郎和扮演真砂的演员京真知子,演技极为出色。特别是三船,在山坡疾驰,迅捷的跳跃式动作,旁若无人的纵声大笑,把个自恃武艺高强、狡狯残忍的山贼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仰角摇拍的树梢和天空,太阳透过树叶洒下来的光斑,浓密的树阴等等,这些镜头运用得极其巧妙。尤其山林里的许多戏,透过树梢拍摄耀眼的阳光,一向被行家赞许为匠心独运的创造。
剧本写了56场戏,但实拍时删掉(实际上与其前后场合并)了三场。这53场戏,共用417个镜头。这么多的镜头,组接得极其细致绵密。有的舒缓有致,有的只是一闪而过,使整部戏明快利落,剧情紧张,篇幅紧凑,人物的动作迅捷,完美地构筑了整部戏。
《罗生门》的戏只集中在四个地方:罗生门、山林、纠察使署、河滩。但重场戏却在山林。417个镜头中,仅仅山林就占293年,占去将近全部镜头的3/4。特别是灌木丛中高速度地跟拍强盗多襄丸奔跑的镜头,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最具特色的是它使观众感觉不出摄影机的存在,而是观众的眼睛跟踪而去。黑泽明曾经说过:“摄影师的工作,要让观众感觉不到摄影机的存在。一个人向前走,摄影机要紧跟在后面。人停下来,摄影机也必须马上停下来。如果发现行人站住了,摄影机还在移动,我就马上停止拍摄。”
多襄丸和卖柴人在灌木丛中狂奔的跟拍镜头是怎么拍摄的呢?对我说来一直是个谜。1988年本片摄影师82岁高龄的宫川一夫访华,座谈会后我请教他。他说,大家绞尽脑汁之后想出一个办法:把摄影机架高,固定不动,让两行人各持树枝以均衡的速度向摄影机跑来,枝叶从摄影机前一掠而过,分向两边闪去,这样就创造出灌木丛林中跟拍的效果。
有限的四处场景,屈指可数的七八名出场人物,单线条的剧情,但影片却有声有色,内涵极其丰富,耐人咀嚼,堪称黑泽明的不朽之作。
相比之下,美国导演马丁·里特导演的《暴行》就远远逊色于此片。《暴行》完全是《罗生门》的翻版,只是把事件的发生地点搬到美国,换了人名和年代而已,但它是极其平庸之作,乏味到看不下去的程度。
(李正伦)
想起史铁生的一句话:“历史在发生时未被发现,在发现时已被重组”,没有绝对的真实能在叙述中被还原。很赞同看过的一个说法“谎言的对立面是宽容”,听者的理解力与接受度影响着叙述者对真相还原的保留度,你若能对他的懦弱退让和罪恶表示宽容,兴许由着这份信任就能更贴近真相了。
倒没见着大的恶,只见到了人的软弱以及在他人面前掩饰这软弱。。或许软弱就是恶?片头还以为是中国片呢,林中那段光影很不错。里面的笑声有些做作。。。
“我听说罗生门里的鬼因为害怕这里人的残忍而逃走。”比起四段论的谎言,乞丐对恶一脸了然于胸与凛然直视的狰狞表情让我浑身发冷,最后那场雨中的逼问竟然把我逼哭了。贫穷逼得善良变成了罪孽,谎言逼得人一步步审问自己无地自容,对错的底线都不再有资格坚守。黑泽续了个光明的尾巴,实在是不得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