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愤怒的公牛》是由联美电影公司发行,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罗伯特·德尼罗、乔·佩西、凯西·莫拉蒂联合主演的剧情传记片。影片于1980年11月14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根据前世界中量级拳王杰克·拉莫塔的真实经历改编。讲述的是一代拳王 杰克·拉莫塔一生中从成功到失败的过程。
获奖情况:
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提名) 艾文·温克勒 / 罗伯特·恰托夫
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导演(提名) 马丁·斯科塞斯
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男主角 罗伯特·德尼罗
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男配角(提名) 乔·佩西
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女配角(提名) 凯西·莫拉蒂
英文简介:
The life of boxer Jake LaMotta, whose violence and temper that led him to the top in the ring destroyed his life outside of it.
[toggle title=谷歌翻译,仅供参考]
拳击手杰克·拉莫塔(jake lamotta)的生活,他的暴力和脾气导致他在拳击圈中名列前茅,毁了他在拳击圈外的生活。
[/toggle]
剧照欣赏:
最火台词:
[first lines]
Jake La Motta: I remember those cheers / They still ring in my ears / After years, they remain in my thoughts. / Go to one night / I took off my robe, and what’d I do? I forgot to wear shorts. / I recall every fall / Every hook, every jab / The worst way a guy can get rid of his flab. / As you know, my life wasn’t drab. / Though I’d much… Though I’d rather hear you cheer / When you delve… Though I’d rather hear you cheer / When I delve into Shakespeare / “A horse, a horse, my kingdom for a horse”, I haven’t had a winner in six months.
[he lights a cigar]
Jake La Motta: Though I’m no Olivier / I would much rather… And though I’m no Olivier / If he fought Sugar Ray / He would say / That the thing ain’t the ring, it’s the play. / So give me a… stage / Where this bull here can rage / And though I could fight / I’d much rather recite /… that’s entertainment.
(全部台词)
幕后花絮:
- 为了角色罗伯特·德尼罗经过了大量的体能训练。随后在真实中的布鲁克林拳击比赛中,他参加了三场还赢了其中的两场比赛。
- 虽然在影片中只有几分钟的拳击场面,但为了设计精确的打斗动作,他们花了6个星期的时间来拍摄。
在准备角色杰克·拉莫特期间,罗伯特·德尼罗经常与现实中的拉莫特会面,两人变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 屋顶的婚礼一场戏是由马丁·斯柯西斯的父亲执导的,而他自己则躺在了病床上。
- 电影中的一些片段和场景来源于1954年的《码头风云》 。
- 为了拍摄这部影片,演员罗伯特·德尼罗与拳王杰克·拉莫塔学习一年拳击。
- 为了演好晚年的拳王,他不惜自毁形象,在四十天内增重六十磅。
幕后制作:
创作过程
罗伯特·德尼罗在拍摄《教父2》的期间,读了一本小说杰克·拉莫塔自传《愤怒的公牛:我的故事》。杰克·拉莫塔的传奇经历却非常吸引罗伯特·德尼罗,希望能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并把小说推荐给了好友马丁·斯科塞斯。他拒绝了罗伯特·德尼罗的请求。一直认为拳击是非常无聊的运动。小说随后转手给编剧马迪克·马丁,他同样认为这部小说改编难度很大,不过罗伯特·德尼罗始终对这个项目不死心,他又去找到了知名制片人(艾文·温克勒)与(罗伯特·恰托夫),他们俩很乐意再做一部拳击题材的电影。不过前提是马丁·斯科塞斯同意执导。时间就这样的在反复周转中几年。随后马丁·斯科塞斯在事业上遭遇巨大挫折,德尼罗再次向他推荐这部小说他才答应了。
拍摄过程
《愤怒的公牛》大多采用多机位场外拍摄,导演通过各种剪辑手段,交叉组接,达到拳场激战的效果。不过导演却坚持只使用一台摄影机,并且要求摄影师进入拳场,让镜头变成第三个拳手,以便更近距离、也更生动的捕捉拳台上的画面。片中出现了很多拳手直面镜头,摆臂挥拳的场面,对手不仅是对方,也是银幕下的每个观众。这样拍摄的困难也很多。整部影片的拳击场面虽然仅有10分钟,导演却拍了整整五周。
媒体评价:
影片中的拳击场面充满幽闭、粗犷和恐怖的色彩,被誉为电影史上最好的拳击场景,影片的摄影技巧高超,特别是拳击场面,把人物的勇敢姿态和狂牛般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运用音乐衬托画面和画面剪辑方面也非常到位,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弦,真实地反映出一个拳击手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以及丰富微妙的情感世界。
《愤怒的公牛》的故事很好的在拳击里面展示,导演浑身解数声画剪辑都出神入化,营造出的那些拳拳到肉,血花飞溅的镜头确实能给人留下锤敲斧凿的深刻记忆,电影拍的极其精致,通篇的黑白镜头也没有耽误一贯的斯科塞斯风格。总是不厌其烦地使用升格镜头表现各种场景,主观镜头几乎一定要让那些西装笔挺的家伙们用慢动作装一下酷,这样煽起观众对暴力风范的向往,要说这种慢吞吞的镜头更适合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对于斯科塞斯这些没完没了的太极运镜,在摄影技巧上也不能过份次于新一代的视觉神话缔造,讲究一下镜头的角度刁钻铺张华丽也实在必要。(网易网评)
影史钩沉:
- 罗伯特·德尼罗和乔·派西俩人的表演可看作是好莱坞方法派的教科书。俩人都是在美国长大的意大利后裔,在[愤怒的公牛]拍摄期间,同吃同住,一同训练,培养出了真的兄弟情。表演中乔·派西的肋骨多次被德尼罗重拳打伤。
- 1980年的[愤怒的公牛]是这么来的:在拍摄[教父Ⅱ]期间,罗伯特·德尼罗读了传记《杰克·拉莫塔》,立即看出了可以拍成电影的潜力,于是之后他花了四年时间说服了包括马丁·西科塞斯在内的每个人,最终促成了这部传记电影的诞生。
(《看电影》杂志)
看电影冷知识:
大概是1974年,马丁·斯科塞斯正在华纳忙活[曾经沧海难为水],接到了罗伯特·德尼罗的越洋电话。正在意大利拍[一九零零]的德尼罗得了一本好书——《愤怒的公牛》原著,他极力向马丁推荐这本书,因为他太喜欢杰克·拉莫塔了,迫不及待想要扮演他,甚至已经向马丁描绘自己需要怎样改变外形以符合杰克真实的形象。马丁也去找了一本,看过之后明白为何这个角色会如此吸引德尼罗,马丁自己也很想在大银幕上看到这个角色,但,他不想拍这部电影。首先马丁不喜欢拳击、所以不觉得自己能拍好这种题材,其次,马丁当时有一连串的拍摄计划,职业生涯正面临转折和挑战。但德尼罗不气馁,一直在磨马丁,在他们合作[纽约,纽约]时,制片人艾文·温克勒发现德尼罗一直在忙的焦头烂额的马丁附近晃,手里拎着一本已经快翻烂的旧书,艾文很好奇就问他,德尼罗立刻凑过来开始现场推荐……后来他赢了,马丁拍了[愤怒的公牛],为两人的职业生涯都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看电影杂志)
图书摘录:
影片刻画了40年代纽约中量级拳击冠军杰克·拉莫塔的一生,罗伯特·德尼罗为了演好主角退体后的戏,增肥30公斤。拉莫塔原本是纽约街头的烂仔,他凭着一股冲劲,。“打”出贫民窟,赚回金钱和美女;这股劲使他在拳击场上勇往直前,却也摧毁了他的家庭生活。主角的愤怒几乎无所不在,在一切荣华富贵消失后,我们为他感到一股深深的悲哀。(周黎明《西片碟中碟》)
一只愤怒的、偏执的、不畏世俗的公牛。当全世界都站在右边,他却一直靠左,成为俗世里不肯媚俗的疯子。对于爱情,他狭隘得失去理性,怀疑一切,轻贱一切,惟我独尊。最后的最后,岁月积淀,尘埃落定以后才懂得,once I was blind but now I can see,see through the truth…
1.罗伯特德尼罗的封神之作,乔佩西的出山之作 2. 教科书的剪切,但拳击场景不够真实 3. 德尼罗为戏牺牲的精神,想必感染了后来的蝙蝠侠 4. 疑心过重的人,再能打也不够用,共勉之
重看@filmoteca 这种几乎所有角色都是傻逼,三观在我看来简直恶心的片子很难去共情(大概我不喜欢马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不少片子都是如此)因此从头到尾不管剧情是否有高潮都内心毫无波动,但好在还有德尼罗的表演和几段极其精彩的剪辑。
第一次看到如此“不励志”的拳击电影,简直就是体育版taxi driver啊,马丁斯科塞斯真的是愤青了一辈子。德尼罗和乔佩西都演得好棒!这个小心眼又不服输的男人真是栩栩如生。剪辑也赞(尤其拳击段落那个升腾的热气),马丁的御用女剪辑得了三座小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