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圆周率》是由达伦·阿罗诺夫斯基执导,马克·马格利斯、本·申克曼等人主演的一部美国科幻惊悚片,于1998年7月10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天才数学家马斯为了解开一组数字而疯狂的故事。
英文简介:
A paranoid mathematician searches for a key number that will unlock the universal patterns found in nature.
[toggle title=谷歌翻译,仅供参考]
一位多疑的数学家在寻找一个能解开自然界中普遍模式的密码。
[/toggle]
获奖记录:
1998年圣丹斯电影节导演奖(剧情片) 1999年独立精神奖最佳编剧处女作奖
最火台词:
[repeated line]
Maximillian Cohen: When I was a little kid, my mother told me not to stare into the sun, so when I was six I did…
(全部台词)
电影故事:
在曼哈顿,迈克斯是一个数学天才。当他6岁的时候,因为不听妈妈的告诫偷偷直视了太阳,迈克斯从此患上严重的头痛病。不仅如此,他也开始越来越不能忍受和他人的接触,便离群索居地跟随一位老教授研究起整个世界的数学模型。眼下,迈克斯的研究课题是尝试发现股票市场在混乱波动背后操纵其规律的数学模式。没想到,他的秘密研究突然被外界发现,主宰金融市场的一家华尔街财团,以及不择手段要破译《圣经》密码的一个卡巴拉宗教组织同时派人追拿他。迈克斯既要保护自己的安全,又要继续尽快找出这些操纵世界的密码……
权威点评:
“π”是数学上表示圆周长和半径比率的一个符号。在达伦·阿罗诺夫斯基这部科幻惊悚的低成本独立制片电影中,利用这个神秘的符号探讨着关于上帝、数学、极限、宇宙奥秘以及人在重新找回对自己生活控制权中不停抗争的诸多问题。当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处女作品《π》在1998年圣丹斯电影节上获得导演奖时,这部被称为具有“黑格尔式玄学色彩”的影片立即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评论界极大的兴趣。影片完全使用颗粒感很粗的黑白胶片拍摄,其大胆的故事情节与怪异的视觉影像完美结合令达伦·阿罗诺夫斯基一鸣惊人,成为当代影坛又一颇具哲学思辨意味、风格诡异冷峻的另类导演。
媒体评价:
细节是解读《圆周率》的钥匙,导演在片中骤然凸现了他令人耳目一新的操纵惊险元素的能力。影片像噩梦一样狂乱,主角被设置在极致的人生追求和巅峰的心灵体验中,到了“不疯魔、不成活”的地步,导演试图表现一种精神的境地和追求,仅此而已。影片是一部让影坛哗然的作品,它同时也是达伦视听觉奇异旅程的开始。高感光度黑白胶片所展现的生猛质感,也为这部心理惊悚片提供了一种犀利另类的气势,让诡异离奇的孤独痛感表达的淋漓尽致。此外,影片使用了大量超现实感的摄影,最终,影片诉诸存在主义不可知论,以主人公用电钻钻进自己的脑袋,来消除对数字的敏感,寻求一种常人思维的回归(网易娱乐、中国经营报、大众电影评)。
影史钩沉:
1998年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拍摄[死亡密码]时,预算只有六万美金。这些钱大多都是亲朋好友一人100刀资助的。因为缺钱,影片很多外景都是悄悄拍摄的,未经任何审批,所以剧组在拍摄时,都会额外安排一个人“放风”,一有风吹草动,马上卷起设备跑路。(看电影杂志)
图书摘录:
混沌理论不但可以用来解释地球上复杂的生态变化,也可以解释华尔街的股市波动内幕。这部独立制片新秀的导演处女作以新鲜的创意和奔放的电影技巧,将一个科幻惊怵故事拍出了扣人心弦的戏剧效果,充分发挥了非好莱坞电影在低成本制作方面的创作优势。剧情描述天才数学家麦斯米伦柯恩,发现了过去十年来股票市场的混乱波动其实是由背后的一套数学模式在操纵,于是努力研究出该套模式。不料主宰金融市场的一家华尔街财团,和一个企图破解圣经密码的宗教组织都在派员追杀他。他一边躲藏,一边尽快找出这个影响全世界的密码。(周黎明《西片碟中碟》)
阿罗诺夫斯基和诺兰是怎么回事,都在98年出了才华横溢的处女作,黑白片;都在2000年出了震翻影坛的第二部作品《梦之安魂曲》和《记忆碎片》,都在2010年向商业片妥协,拍出不如前作的《黑天鹅》和《盗梦空间》。这仅仅是巧合?仅仅是巧合?仅仅是巧合?
形式大于内容,气氛异常诡谲,黑白影像冲击力十足,玄学色彩浓重,很难想象这是一部只花了六万刀的低成本处女作品。
不再是一位数学科学家而变为数字占卜者,幻想出现都是一个不停找寻的过程,例如血迹和偷拍者,最终停止吸毒和沉迷于迷信数字定律,导演惯用拍摄手法雏形为以后的经典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