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图书《不存在的女儿》
在看英文原著之前我并没有听说还有这个电影,是在英文小说畅销榜上下载的The Memory Keeper’s Daughter,因为原著语言非常好,我就边学英语边读下去了(如你所知,只看了几页)。
作为一个医生竟然丢弃了一个生命,作为父亲他抛弃亲身女儿,这一点主人公就很自私,不仅是自私,而且他在犯罪。
虽然他饱受蒙古症的创伤,他的种种举措是因为过去的阴影,而且主人公戴维·亨利最后也悲剧地死了,但我还是要说,他没有处理好和妻子和儿子以及女儿的关系,上一辈的家庭悲剧不应该影响新一代。
而好心的护士艰辛培养了这个女儿。其后的故事是两个家庭,对比这两个家庭会发现很多。
总结来了:故事有编造痕迹,探讨的话题很多。(梦千寻早期原创)
2020年新总结:或许,你当爹妈了之后,才对《不存在的女儿》和《不多》有更深的体会。
2歌曲《不多》
李志没变,如果说不同那就是李志结婚了,可以对比一下“我想给你三万收买这婚姻,和那个陌生的女人虚度这时光 ”
如果你和我一样因为李志等人的言论发誓这辈子不结婚那就上当了,哈哈哈哈。(梦千寻早期原创)
1电影《不存在的女儿》
深夜坚持看完的,因为故事太吸引人了。这部电影讨论的话题非常多,比如教育、家庭、残疾关怀、成长、生命等等。主题杂乱可能是这部电影的失败之处,更可能是成功之处。
作为一名医生竟然丢弃一个生命,作为父亲他竟然丢弃自己的女儿,最基本的责任都尽不到,但这也导致了他一辈子内疚,最后的死亡和这很有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压抑沉重的故事,音乐和画面中透出丝丝恐怖。还好有一个让人安心睡觉的结局,定格在鲜花上。(梦千寻写于2012年)
扩展阅读
相关问题:李志《不多》里的教育观点是否适用于中国大多家庭?
早教帮帮圈 回答:很认真的听了好几遍李志《不多》这首歌,琢磨着要如何回答。
就现在中国教育环境而言,李志歌词所写的内容肯定是不适用于大多数家庭的。相对而言,李志所描写的内容有些偏向西方的教育观念。
歌词内容如“我不会逼你学吉他,你是你我是我,各有各的想法;必然有那么一天,你就突然离开我;也许不久的某天,我突然就离开你。”就这几句歌词违背了当下中国家庭的“主流”教育思想,即“逼孩子学习,是为你以后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恋爱你可以自主,但是婚嫁必须符合家庭门第观念;养儿防老,父母变老子女必须赡养。”等等观念才是大多数家庭的教育观念。
李志的歌词现在看来有些离经叛道,然而不管以后中国教育理念如何改变,李志所描绘的教育理念也仅仅只能是小部分家庭才可能做到的。毕竟在传统文化熏陶下,外在如何改变,骨子里还是传统的味道。(知乎)
维基百科上《不存在的女儿》原著的资料:
《不存在的女儿》(The Memory Keeper’s Daughter)是一本由美国作家金·爱德华兹所写的小说,是纽约时报畅销小说之一。于2005年6月由维京出版社出版。其中文版本由施清真译,繁体中文版本由台湾木马文化出版,简体中文版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出版。
《不存在的女儿》通过口碑相传得而广泛好评,2006年夏天后,小说流行于世。
1964年,肯塔基州一个不寻常的暴风雪之夜,医生戴维·亨利被迫为自己的妻子接生。先出生婴儿保罗是个健康完美的男孩,但很快菲比诞生了。戴维发现,女儿菲比患有唐氏综合症。这时候戴维想起了当自己患有一直心脏病的妹妹死于该病的时候母亲是如何痛不欲生,被妹妹的死亡击垮的。他决定欺骗妻子女儿已经夭折,让护士卡罗琳把菲比送到专门照顾智障人士的机构。护士卡罗琳深爱着医生戴维,看到了那个智障人士之家后决定自己养活婴儿。
车耗光了汽油,卡罗琳与婴儿滞留在一个商店旁。随即遇见卡车司机艾尔搭车回到家中。与此同时,戴维善良但是悲观的妻子诺拉被戴维所说的女儿菲比已经死亡所伤心。
标题来源:
每个人都会为书中那感人肺腑的情怀而动容。故事中的人物像魔咒一样紧紧牵引着你,让你看到一段建立在童话般爱情基础上的婚姻如何被最世俗的处世哲学撕成碎片。谎言、秘密、恐惧、悲哀,这本美丽的小说里全都有了。
——《华盛顿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