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朱尔与吉姆》是一部由弗朗索瓦·特吕弗执导,让娜·莫罗、奥斯卡·威内尔、亨利·赛尔主演的爱情片,于1962年1月23日在法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一对挚友同时追求着女孩凯瑟琳,凯瑟琳始终都不愿意在两个爱人之间作出抉择, 这场三角恋最终以悲剧结束的故事。

英文简介:

Decades of a love triangle concerning two friends and an impulsive woman.
[toggle title=谷歌翻译,仅供参考]
关于两个朋友和一个冲动的女人的几十年三角恋。
[/toggle]

获奖记录

1963年意大利国际电影记联盟银绶带大奖

电影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青年朱尔和法国青年吉姆是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俩人同时爱上了日耳曼姑娘卡特琳娜。吉姆主动退出,朱尔和卡特琳娜结婚之后搬到德国定居。战争爆发,朱尔和吉姆分别走上了敌对的前线,他们终日提心吊胆,惟恐伤到朋友。战争结束,吉姆应邀去看望朱尔夫妇。而朱尔和卡特琳娜的生活并不幸福。敦厚的朱尔把吉姆推到了卡特琳娜的身边,吉姆成了卡特琳娜的情人。多年以后,朱尔和卡特琳娜移居巴黎。但吉姆不愿再坠入这毫无出路的情感中。一天,卡特琳娜邀吉姆一同乘车出游,她故意将车开下了山崖……

权威点评:

用特吕弗的话来说,影片的主题是:“两个人对残存友谊的竭力维护和三人共存的不可能。”本片不仅是特吕弗早期的代表作,也是最能体现特吕弗风格的作品。他把复杂纠葛的感情表现得异常细腻动人。特吕弗影片中的纠葛绝不是事件的纠葛,而往往是在一种表面的单纯中,包藏精神的痛苦纠葛。许多评论认为,特吕弗是新浪潮导演中惟一继承让·维果和雷诺阿抒情传统的人。本片中,他用了大量远景镜头表现人物在自然风光中的状态,加上演员自然的表演,毫无雕饰的对白,流畅的场面调度,特吕弗把一段苦涩的感情表现得动情而富有诗意。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该片改编自昂利-皮埃尔·洛齐的自传体同名小说。洛齐完成原著时已74岁,出版后完全没有引起过任何注意。特吕弗还是影评人时偶然买到小说,矢志要把它拍成电影。他后来在一篇影评里借题发挥,盛赞了小说两句,有人把影评剪给洛齐看了,老先生立刻写信给特吕弗道谢。一老一少自此互通鸿雁。拍《四百击》时,让娜·莫罗来探班(还客串了一场戏),特吕弗把小说给她看,又把她的照片寄了给老先生看。后者回信,同意她是演凯瑟琳的理想人选。但在影片终于开拍前三天,老先生却不幸辞世 [2] 。

媒体评价:

《朱尔与吉姆》在男性情谊的田园牧歌中演绎出男人与女人之间扑朔迷离的爱情丛林,它芜杂、曲折,也偏执。在拉乌勒·谷达尔的黑白影像中,影片不仅散发出诗意浓浓的情调,而且道出的男女感情几尽伤感,充满诗意的图景与残酷的人性沉浮交织在一起,让观众伴随感情的漩涡蹉跎不已。当然该片的意义远不止于此,特吕费对女性那种爱慕又迷惑的情结由此脱生,导演后续的部分作品中的两性话题都是在它基础上拓展、延伸。影片的节奏掌握在特吕费手里,时而宁静时而摇晃的镜头游荡大街上,有种肆意漂泊的意味。《朱尔与吉姆》也是私人化的,它几乎摒弃了外界因素对人物感情的影响,社会环境像是导演无意的布景,人物关系的纠缠交织独立成章。片中凯瑟琳始终是朱尔和吉姆的中心,特吕费在构图上多次安排了这种主与次的区别。影片的结尾,导演也无法找到治愈男女感情的良药,用“特吕费式结局”留下久久的悲鸣,也借用吉姆的死还原戏剧冲突的极端性,开始回归正剧的叙事,自此他摒弃了曾经所恪守的“电影是生活中各个具体时刻无主次轻重之分的串联”这一极端写实主义主张,回归到情节叙事、回归到戏剧式解构生活(新浪娱乐评)。

影史钩沉:

拍摄[祖与占]时,主演让娜·莫罗的付出可谓令人感动。源由莫罗的替身特技演员前天宿醉,所以她不得已必须自己跳入冰冷的河水中,完成所需戏份。后来她身体扛不住生病了,也只能卧床修养两天。影片制作费用紧张,让娜·莫罗的劳斯莱斯便总被大家拿来借用,以来回搬运道具。她甚至还在片场承办了餐饮酒席,犒劳每一个工作者。直到[祖与占]的制作费用全部消耗殆尽,也是莫罗主动提出,用自己的私人财产来抵押,最终为剧组继续了顺利拍摄的资金流。(《看电影》杂志)

前一篇文章恐惧的代价
下一篇文章过客
弗朗索瓦·特吕弗
特吕弗终身难忘他的童年生活,早年的坎坷经历,被他一遍遍用非常真切自然,而又十分忧郁的影象形式再现出来。这些电影作品呈现了一个叛逆传统、反抗次序的电影艺术家,以及他的心路历程。

你的评论可以尖锐,也可以湿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