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永远的蝙蝠侠》(Batman Forever)是一部1995年上映的超级英雄电影,改编自DC漫画,由乔·舒马赫执导,方·基默、汤米·李·琼斯、金·凯瑞、妮可·基德曼和克里斯·奥唐纳主演。
影片主要讲述了蝙蝠侠必须在一个多情的心理学家蔡斯·梅里黛恩博士和一个年轻的马戏团杂技演员迪克·格雷森的帮助下大战双面人和谜语人,而迪克将成为他的搭档——罗宾。
获奖情况:
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摄影(提名) 斯蒂芬·戈德布拉特
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音效剪辑(提名) John Leveque / Bruce Stambler
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音响(提名) Petur Hliddal / 弗兰克·A·蒙塔诺 / Michael Herbick / Donald O. Mitchell
美国摄影工会奖 提名
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第53届 最佳原创歌曲(电影类)
英文简介:
Batman must battle former district attorney Harvey Dent, who is now Two-Face and Edward Nygma, The Riddler with help from an amorous psychologist and a young circus acrobat who becomes his sidekick, Robin.
[toggle title=谷歌翻译,仅供参考]
蝙蝠侠必须与前地方检察官哈维·登特(Harvey Dent)和爱德华·尼格玛(Edward Nygma)作战,前者现在是双面人,后者是一位多情的心理学家和一位年轻的马戏团杂技演员,后者成为了他的搭档罗宾(Robin)。
[/toggle]
剧照欣赏:
最火台词:
[upon reaching Claw Island]
Robin: Holey rusted metal, Batman!
Batman: Huh?
Robin: The ground, it’s all metal. It’s full of holes. You know, holey.
Batman: Oh.
(全部台词)
幕后花絮:
拍摄花絮:
- 山姆·雷米(当时他还是一个cult片导演)曾来剧组应聘,那时还不够有名的他没有得到这份工作。后来他凭借《蜘蛛侠》及其续集在好莱坞名声大噪。
- 很多戏都是在辛辛那提市的废弃地铁中拍摄的,高咸市竞技场的外观设计灵感来自于辛辛那提一个建于1930年代的著名的艺术装饰主义风格的火车站。
- 电影中的双面人不停投掷硬币,直到得到他想要的结果,而漫画原著中他的性格特点之一是干什么都完全依靠投硬币决定,并且完全服从结果。
- 为了练习甩藤条的技巧,扮演谜语人的金·凯瑞据说弄折了一打藤条,并且打坏了他拖车中的部分家具。
- 扮演Gossip Gerty的Elizabeth Sanders是蝙蝠侠漫画作者的妻子。
- 在影片拍摄期间,舒马赫与基默矛盾重重,他认为后者幼稚而又让人难以容忍,经常与演职人员产生纠纷,收到导演的忠告后,基默拒绝与舒马赫说话长达两周之久。舒马赫还提到汤米·李·琼斯也爱惹是生非,他已经厌倦调解这些大牌演员之间的纷争,不愿再与他们合作。
穿帮镜头:
- 当双面人藏在童车后对蝙蝠侠开枪,但未能命中后,他十分沮丧地把枪扔在地上,道具手枪的枪把磕掉了,并且飞了出去。
- 当蝙蝠侠的船着火时,那是艘普通船而不是为蝙蝠侠设计那只。
- 隧道追逐戏中两侧的雕像有晃动。
迪克在驾驶着蝙蝠车“行侠仗义”时,蝙蝠车的尾翼从单翼变成了双翼。 - 当蝙蝠侠出现在Chase的公寓时,外面正大雨瓢泼,但是蝙蝠侠身上一滴水珠也没有。
- 当谜语人抢珠宝店砸碎玻璃时拿着一个大钻石,但镜头一转,却拿着一颗极小的钻石。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尽管《蝙蝠侠归来》的全球票房超过了2亿8000万美元,可华纳兄弟公司仍认为影片盈利应该更多,于是决定让蝙蝠侠系列电影更贴近主流商业片。执导过前两部蝙蝠侠电影的蒂姆·波顿在新片中退居制作人的行列,而新任导演乔·舒马赫原本有意改编弗兰克·米勒的《Batman:Year One》,却被华纳兄弟公司回绝,因为他们需要的是一部续集而并非前传。
剧本编写
蒂姆·波顿和弗兰克·米勒找到李·巴奇勒和珍妮特·斯科特·巴奇勒编写剧本,疯癫成性的谜语人在二人笔下应运而生。影片最终保留了原有的故事元素和多数对白,舒马赫曾对剧本初稿中的部分内容心存异议,于是找到合作过《终极证人》的编剧阿齐瓦·高斯曼修改剧本。
影片选角
汤姆·汉克斯曾是扮演蝙蝠侠的首要人选。梅尔·吉布森曾被邀请出演双面人,但由于跟《勇敢的心》档期冲突而作罢。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曾来应征罗宾一角。罗宾·威廉斯曾被邀请出演谜语人。因为不喜欢影片的新定位,迈克尔·基顿决定不再扮演蝙蝠侠。舒马赫对《墓碑镇》中的方·基默很感兴趣,而后者甚至在对影片剧本和新任导演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同意担纲出演。在此之前,丹尼尔·戴-刘易斯、拉尔夫·费因斯、威廉·鲍德温和约翰尼·德普都曾为基顿的替代人选。蕾妮·罗素曾被定为Chase博士的人选,那时候的主角人选还是迈克尔·基顿,但当主角换成方基默以后,罗素被认为对于这个新蝙蝠侠来说年纪过大,随即开始另谋人选。在罗宾·怀特·潘、珍妮·特里普里霍恩和琳达·汉密尔顿纷纷落选之后,妮可·基德曼顺利签约。
布景及道具
影片于1994年9月开拍,舒马赫认为影片需要一种力量,而艺术指导芭芭拉·凌恰恰可以对此加以掌控,舒马赫希望片中美术设计与以往的蝙蝠侠电影毫无关联,而是从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初的蝙蝠侠漫画书中汲取灵感,并将30年代的纽约建筑和现代东京融为一体,以大量雕像和霓虹灯赋予城市以个性。剧组共打造出两辆蝙蝠车,都配备了V8发动机,一辆用于拍摄特技,一辆用于特写。
媒体评价:
值得称道的视觉盛宴。(《芝加哥太阳时报》评)
迄1995年为止最棒的蝙蝠侠电影。(《票房》杂志评)
金·凯瑞演绎的谜语人让人难以超越。(《旧金山观察家报》评)
除了卡司,很难找到这部电影和他的前集有任何的本质差异,或者和近十年的任何一部高科技冒险片相比。(《三藩考察家》评)
舒马赫的执导粗制滥造、马虎。(《纽约客》评)
有时令人兴奋,但缺少鼓舞人心的地方。(《华盛顿邮报》评)
如果你能忍受让眼睛灼热的霓虹灯和亵渎神明的超级英雄图像,那还有一点令人享受的残渣。(《帝国》杂志评)
图书摘录:
蝙蝠侠和企业家布鲁斯·韦恩是一个人物的两个方面,面影片的恶棍也有两个:两面人和打迷者其实也是一分为二的组合体,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除了上述两组好坏人物的对称,主角还有两个容貌惊人的追求者,一个是朝气蓬勃的徒弟,一个是艳光四射的科学家两个人对他双重身份的了解过程便轻轻松松合成一组组老式桥段。(周黎明《西片碟中碟》)
英语短评精选:
Colorful and highly entertaining sequel. It’s a shame how many people, tend to underrate this film.
机器翻译:丰富多彩,极具娱乐性的续集。可惜有多少人,往往低估了这部电影。
其实蝙蝠侠3更适合蝙蝠侠迷观看,蒂姆·波顿的1和2里面蝙蝠侠基本上就是个超级跑龙套的,真正的主角是小丑和企鹅人。而到了舒马赫这部开始,蝙蝠侠被作为真正的主角开始深入探讨他的两面性、他的痛苦和阴暗心理。可惜导演的这种创新在当时不被认可。到了诺兰的蝙蝠侠出现,舒马赫的努力才会被重新认识
演员演技喜忧参半,谜语人和阿尔弗雷德自然是没得说,罗宾也相当可以,不过蝙蝠侠、女主角、双面人这三个主要角色却十分堪忧,尤其是双面人被塑造得疯疯癫癫的,完全不是原作漫画那种凶狠、残忍性格…剧情不尽如人意,硬伤不断,几次能杀蝙蝠侠的机会都丧失得很牵强,最后双面人的坠河更是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