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空军一号》是由沃尔夫冈·彼德森执导,哈里森·福特、加里·奥德曼等主演的动作片,于1997年7月25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美国总统马歇尔乘坐的专机“空军一号”遭到了恐怖主义分子的劫持,尽管他的妻儿都被绑架,但他仍然断然拒绝妥协的建议,并决定与恐怖分子周旋到底的故事。
获奖情况:
第70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剪辑(提名) 理查德·弗朗西斯-布鲁斯
第70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音响(提名) 道格·亨普希尔 / 保罗·马瑟 / 基思·A·韦斯特 / 里克·克莱恩
第21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最佳外语片(提名)
英文简介:
Communist Radicals hijack Air Force One with The U.S. President and his family on board. The Vice President negotiates from Washington D.C., while the President, a Veteran, fights to rescue the hostages on board.
[toggle title=谷歌翻译,仅供参考]
共产主义激进分子劫持空军一号,机上有美国总统及其家人。副总统在华盛顿特区进行谈判,而老兵总统则奋力营救机上的人质。
[/toggle]
剧照欣赏:
最火台词:
President James Marshall: Get of my plane!
(全部台词)
幕后花絮:
影片花絮:
- 片中747型飞机在拉姆施坦因空军基地突然转向的镜头是在行进速度减半的时候拍摄的。
- 在拍摄某些打斗镜头时,哈里森·福特让加里·奥德曼对他真的下手。
- 在拍摄过程中,747型飞机由于压力过大而导致轮胎过热,从而触发了安全装置。
- 在拍摄期间,加里·奥德曼凭借自己的表演在剧组获得了“恐怖加里”的绰号。
- 在影片中,当Valera用指纹检查个人信息时,信息中显示他的生日是1958年3月21日,而这个日期也是该片演员加里·奥德曼的生日。
- 在影片拍摄期间,剧组得到了美国军方各部门和俄亥俄州及加州国民警卫队的协助。
穿帮镜头:
- 片中的士兵留了胡子,然而俄罗斯军队是禁止士兵留胡子的。
- Marshall和Korshunov打斗时,Korshunov把Marshall的脸砸向控制板,但是那个板子明显是假的。
- 在影片中,地面控制员说空军一号没有自动降落系统,然而所有波音747都有自动降落系统。
幕后制作:
取景布景
1996年9月16日,该片在俄亥俄州首府哥伦布市开拍。在拍摄期间,剧组用哥伦布市的一所空军基地替代了片中所说的德国拉姆斯泰因机场,并在那里完成了一系列空中特技的拍摄。片中Radek所在的俄国监狱是在俄亥俄州的曼斯菲尔德州立管教所拍摄完成。影片的内景则全部在索尼电影公司的15号摄影棚拍摄完成。虽然内景出自全尺寸布景,但由于空间的限制,于是摄影部门专门改造了摄影器材。
拍摄道具
现实中的空军一号是改良版的波音747-200型。为了摹仿它,摄制组租了一架波音747-146型,并重新喷漆。改造飞机的相关工作一共花费了30万美元。
媒体评价:
《空军一号》是商业和艺术相互结合的典范。该片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同时也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沃尔夫冈对整个电影节奏的把握很精准,再加上哈里森·福特的精彩演出,这些都使得该片在美国动作片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在影片的开头,炸弹爆炸的场面不仅一气呵成,而且节奏明快,而在这个场面结束之后,导演没有打断之前的节奏,影片通过一个叠画的处理切换到克里姆林宫的庆功场面,直到美国总统讲话,影片才将整个节奏降了下来。两个场面从慢到快,又从快到慢;这种将节奏处理得浑然一体的方式体现了导演的深厚功力。此外,该片还通过镜头语言、画面节奏来弥补电影技术上的不足。在上演空战场面时,导演通过镜头的剪辑和画面节奏的处理给观众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该片看起来比许多空中格斗的电影更加逼真,也更加引人人胜。(《东方艺术》评)
《空军一号》的高明之处在于它避开了美女爱英雄、英雄难过美人这两种很难把握的传统模式。该片将男女主体关系巧妙置换,用一种英雄式的家庭有力地展现了美国传统家庭文化观念的同时,也使得片中的总统形象更加丰富。在《空军一号》中,总统在登上飞机后就展现给观众一种融洽的家庭关系,从而表现了美国现实家庭关系的和谐。在影片中,总统与妻子、女儿的对话除了表现了总统的温柔一面外,还反映出了美国主流家庭文化的核心内容 。(《文教资料》评)
影史钩沉:
哈里森·福特在1997年的[空军一号]里饰演美国总统,不过这个角色原本是为凯文·科斯特纳准备的,只是后者当时忙于[邮差]的拍摄,婉拒了片约。他随后推荐了福特。开拍前,导演彼得森借用空军一号的请求一直遭到白宫拒绝,但是福特加盟后,白宫借出了总统专机。 (看电影杂志)
图书摘录:
我们看到总统打手机时接线员态度恶劣,手机的电池很快没电了,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但看到堂堂总统也有如此遭遇,会引起百姓的共鸣。
哈里森·福特扮演的动作英雄有别于史泰龙或施瓦辛格的角色,他不但能斗勇,还能斗智。当他说话时,没有那种漫画式或戏曲化的居高临下和威风凛凛,他的权威是从骨子里渗出来的。盖瑞·欧得曼扮演的恐怖分子头目倒有几分夸张,他一边搜寻总统,一边发表爱国(俄国)高论,那神情让你捉摸不透他到底信不信自己的话,抑或只是用来吓唬别人的。(周黎明《西片碟中碟》)
故事张力与演员阵容上都达到了相当水准,特别是加里奥德曼的角色塑造曾被昆汀与辛德勒的费因斯,老无所依的巴登并列赞誉为影史三个坏蛋典范。但,所有这些亮色(当然还包括导演和福特)都不足以遮盖故事本身恣意夸张倾向所产生的反效果——没看错吧?美利坚总统在空军一号上虎胆龙威?!导演沃尔夫冈彼得森从海底出击和完美风暴遇水则发,这次换作天空遇险,在不熟悉的战场有点找不到北。
美国真的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国家,他们可以公然在白宫前的草坪上露营抗议,公然燃烧自己国家的国旗,自然调侃国家元首也是不在话下,发达的好莱坞电影产业更是在其中作开路先锋的表率。不过看电影看到现在,发现好莱坞真正持批判态度的也只有尼克松和著名的“水门事件”,更多情况下还只是一种善意的嘲讽和含情脉脉的赞扬,将美国总统塑造成一个童心未泯,天真可爱,虽然有很多缺点,但是勇于承受,并努力改变自己,改变现状的平民英雄。我们大家虽然在电影过后还要照例大骂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居心叵测,但是在看电影的时候却是津津有味的。这恐怕也是大家在看任何美国电影时的矛盾心态,而且也是在侧面反映了美国电影的统治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