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印度之行》是大卫·里恩执导的剧情片,由朱迪·戴维斯、维克多·班纳杰、佩吉·阿什克罗福特主演,于1984年12月14日在美国首映。
该片根据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英国少女阿德拉到印度探望未婚夫,得到当地医生阿齐兹的热情接待,然而一次突发事件改变了两人的命运。
英文简介:
Cultural mistrust and false accusations doom a friendship in British colonial India between an Indian doctor, an Englishwoman engaged to marry a city magistrate, and an English educator.
[toggle title=谷歌翻译,仅供参考]
文化上的不信任和诬告在英属殖民地印度毁灭了一位印度医生、一位英国妇女和一位英国教育家之间的友谊。
[/toggle]
获奖记录:
1985年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最佳原作配乐奖
1985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最佳女配角奖、最佳原作音乐奖
1986年英国电影学院奖
剧照欣赏:
电影故事:
英国姑娘阿黛尔和未婚夫的母亲摩尔太太一起来到印度,看望担任法官的未婚夫隆尼。当地的英国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和当地的印度人往来。经朋友的介绍,阿黛尔认识了印度医生阿齐兹,俩人成了好朋友。在一次共同游览著名的马拉巴石洞时,阿黛尔认为阿齐兹强奸了她……阿齐兹被捕。这引起了当地酝酿已久的殖民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法庭审理的关键时刻,阿黛尔出庭作证,证实阿齐兹并没有强奸她,那只是她的幻觉……阿齐兹被无罪释放,阿黛尔因为自己的行为,被隆尼解除了婚约……若干年后,当阿黛尔再次来印度,找到阿齐兹时,他们已不再有当年的和谐与亲密……
权威点评:
影片改编自E·M·福斯特的同名小说。大卫·里恩以他一贯严谨与准确的导演技法,探讨了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与和解的主题。影片的前半部谨慎细致地铺陈了英国人在印度的生活,以及英国人与印度人之间的对立关系。对立的情绪经过线性的积累,终于爆发出后半部的冲突。影片在整体中规中矩的演进中,惟一让人感到灵光跃动的地方是谁也不知道山洞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尽管影片给出了答案,但始终只是语言的陈述,而没有直接呈现的影像。福斯特的好故事遇到了里恩专业的电影素养,于是使作品产生出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文化意味。
幕后花絮:
- 20世纪60年代,大卫里恩看了根据福斯特小说《印度之行》改编的话剧后,就有意将其改编为电影。然而,当时福斯特不愿出售电影改编权。1970年,福斯特去世后,改编权归剑桥学院所有,学院将其卖给了电影制片人约翰·伯拉伯恩和理查德·古德温 。
- 在为影片寻找投资方时,一家美国影片公司提出的投资条件是在片中加入一段强奸戏,大卫·里恩没有答应。
- 该片是大卫·里恩息影14年的复出之作。在拍摄影片时他已经七十五岁,但他不顾自己的年龄,亲自带队在印度、尼泊儿及克什米尔等地拍摄。
- 大卫·里恩为马拉巴山洞选定的外景地有壮观的花岗岩,但没有天然的山洞,剧组在岩石上炸出了一些洞,充当山洞入口。
- 小说中有关于穆尔太太在山洞中时信仰产生严重动摇的情节,为了拍摄需要,大卫·里恩把那段戏搬到山洞外,安排穆尔太太卧在椅子上仰望明月。他安排演员戴上一副太阳镜,打算从她戴上太阳镜开始就在银幕上以一种奇怪的颜色来表现一切,然而因为特技不成功,他只好放弃这一打算,转而采用月夜背景和月亮的镜头来说明她的信仰产生动摇。
- 大卫·里恩多年前曾在印度发现过一个地方,灌木丛中矗立着一些色情塑像,上面爬满青藤,但是到他筹拍《印度之行》时,那里已是一座整洁的小公园,所有塑像都清理干净了。于是,他花了一星期在那里拍摄照片,然后根据照片和他当年的记忆,搭了一堂有神庙的景,用石膏塑了神像,在上面布置了假青藤。
媒体评价:
该片最成功的是人物刻画,演员的精彩表演把众多复杂人物表现得层次分明 。(美国《新共和》杂志评)
该片人物比原作更为生动。在导演手法上,里恩不受现代各流派的影响,仍保持传统叙事手法,以刻画人物为中心,但整部影片的调子十分和谐,引人入胜。(《纽约时报》评)
该片不是一部单一讨论印度问题的电影,它体现了原作者渴望不同种族、国家、信仰、文化的人们能够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探索。而电影发人深省的地方在于,在最后没有营造一个大团圆的相互融合的结局,而是在结尾通过阿齐兹的激烈反应暗示出殖民模式下的跨文化交流、没有真正的平等和尊重的信仰沟通是没有可能性的,这对于解决全球化热潮中接连不断的信仰冲突和矛盾的困局,依然有深刻的启示意义。(《电影文学》评)
英语短评精选:
A dream. A nightmare. A new world. A battle with one’s demons. A work of art!
一个梦。噩梦。新世界。与恶魔的战斗。一件艺术品!
山洞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阿齐兹无法辩白,葛丝小姐说不清楚,向导不知所云。没有人知道真相,甚至,可能E·M·福斯特和大卫·里恩也不知道——因此,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真相。
摩尔太太和菲汀先生坚持以人品推断事件,其他英国人坚持以偏见判断事件,印度群众以愤怒诠释事件,印度教授哥博利则置身事外,隔岸观火——他才是洞悉一切的智者?
鳏夫阿齐兹紧紧拉住葛丝小姐的手,那一刻,是他们的“肌肤之亲”,也是葛丝小姐重新审视她和朗尼之间的关系的时刻。这是影片中最暧昧的段落,眼神、光线甚至他们脸颊的汗,都散发出暧昧的光与气味。
接下来的洞穴之中,是眩晕?是幻觉?还是欲说还休?
而葛丝小姐的受伤与情绪失控,更加神秘。
真相在洞穴中已经被吞噬,人性同样在黑洞中迷失,难以捉摸。
观感超越了所谓的文化和宗教的差异,体验到了个体之间的信任和勇气,人人平等的价值。首次去到印度的英国白左贵族女人,看不惯英殖民者对印度人的歧视和粗暴,在同样看不惯此类行为的同胞帮助下,结识友善自卑的印度医生,因为一场误会,友善和信任受到考验。壮美的风景内,人与人之间没有尊卑的情感,格外引人注目,包含了对自我和归属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