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潜行者》是由安德烈·塔科夫斯基执导,亚历山大·凯迪诺夫斯基、安纳托里·索洛尼岑、尼古拉·格林柯主演的一部科幻悬疑片。
该片讲述了潜行者引领科学家和作家穿越一片有着千变万化的陷阱的“区”,去寻找可满足人们意愿和欲望的神秘房间。
英文简介:
A guide leads two men through an area known as the Zone to find a room that grants wishes.
[toggle title=谷歌翻译,仅供参考]
一名导游带领两名男子穿过一个被称为“区域”的区域,找到一个满足愿望的房间。
[/toggle]
获奖记录:
1980年戛纳电影节普通评审团奖、最佳外语片奖
电影故事:
20年前,一颗陨石坠落到一个俄罗斯小镇,大批人罹难。村民从这奇异地区出走并消失。传说那里有个内室,可满足人们最深层的意愿。军队害怕这个神秘莫测的屋子可能带来的后果,用铁丝网围起那块区域,并派军队巡逻。然而,绝望和苦楚还是不断驱使人们冒险进入,领头的是一个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潜行者……一个作家为了寻求灵感和冒险刺激,一个科学家为了探明其中的真相,雇佣了那个潜行高手,带领他们穿越神秘地带。但他们最大的障碍并不是到达神秘地带,而是他们最深层意愿的不确定……
权威点评:
《潜行者》以宁静的影像、高度的隐喻,令人难忘地探讨了灵魂的本质。“我相信惟有经历灵魂的危机方能得到解脱。这是每一个将目标放在精神层面的人不可泯灭的一部分。我希望整部影片如同以一个镜头拍完一般。对我而言这样简单而被禁用的探索可能是极为丰富的。”塔尔可夫斯基运用色彩转换描绘了潜意识与外部世界。无论潜行者怎样警告说不要两次走同一条路径,科学家还是原路返回,并毫发无伤地找回了背包,并表现出对潜行者准则的怀疑。《潜行者》想要传达的主要讯息是,以最普遍的说法来解释有关人性尊严的主题,关于那种尊严的意义,以及关于一个人失去自尊的痛苦。
媒体评价:
《潜行者》不仅完全割舍了奇幻、情节性和冒险趣味,更是放缓了剪辑频率。开启了塔式创作的简约路线,并遵循时间、场景和行为的三一律原则。在该片荒寂的末世景观,观众能察觉多位大师的身影:维果的日常诗意、布莱松的苦行、帕拉杰诺夫的神秘、伯格曼的镜像、安东尼奥尼的游荡,更会着迷于塔氏影像的独具魅力。
在《潜行者》中,塔氏关于过去和现在、想象和现实的平行结构已经无须存在,“死寂”的氛围找到了一个最适合托起的场域——禁“区”。导演赋予“区”全新的镜像价值,以令“死寂”时刻得到无限包容,并凝聚时间的所有刻段。“死寂”在《潜行者》中是一片非地。它既在现实之内,又超越现实、跨越现实,任由潜行者为它建立规则。它被隔绝在现实社会之外,潜行者定义它是非逻辑、可感知、容纳道德的,是恶念者的绞肉机,只有好人才可以抵达它的核心——神秘房间,并在祈求中获得幸福和心灵救赎。这个极富镜像色彩的禁“区”与其说引向未来,莫若说指向对人心过去全部时刻的审判。潜行者和他创造的“区”,才是导演真正要传达的主题:道德拯救(人民日报评)
幕后花絮:
在警察官员帽子的徽章上面印有两个字母:AT.这是导演Andrei Tarkovsky名字的开头字母。
幕后制作:
灵感来源
1957年,在苏联车里亚宾斯克附近的一个名叫玛雅卡的工厂,发生了一场核灾难,政府从未对外宣布过此事件。方圆几百里的土地都被放射物污染了。俄罗斯官方直到1992年才承认了这起事故以及该区确实存在。这场灾难成为导演塔科夫斯基运用到电影《潜行者》创作中的素材,除此之外,该片的灵感来源还有一个短篇小说《The Roadside Picnic》(《路旁的野餐》)。
拍摄制作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前一部作品《镜子》因“看不懂”而饱受争议,以至于《潜行者》在众多剧本被拒后的三年才得以拍摄。该片出自《索拉瑞斯》的制作班子,电影最初的胶片在送到洗印厂,进行一些修正的时候,被破坏了。影片不得不根据剧本重新拍摄,同时更换了一名新的摄影师。
图书摘录:
本片出自《索拉瑞斯》的制作班子,大量使用长镜头,制造了神秘的气氛。一块陨石掉落到地球上,砸出一片荒芜之地。除了专门人员,谁都不许进入这个神秘之地,三个专家进去搜索撞击的中央,据说那里有一个房间,能够展现幻想。(周黎明《西片碟中碟》)
英语短评精选:
The most Humanist Film in Existence
最具人文精神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