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街区男孩》是由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制作的犯罪影片,由约翰·辛格顿执导,小古巴·戈丁、艾斯·库伯、莫里斯·切斯纳特、劳伦斯·菲什伯恩共同主演,于1991年5月13日在第4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首映,1991年7月12日在美国公映。
该片讲述了黑人街区青年特雷、里基和道博伊得罪了血帮,里基被血帮枪杀后,道博伊在寻找凶手的过程中也被枪杀的故事。
英文简介:
Follows the lives of three young males living in the Crenshaw ghetto of Los Angeles, dissecting questions of race, relationships, violence and future prospects.(详细剧情)
[toggle title=谷歌翻译,仅供参考]
以下是生活在洛杉矶克伦肖贫民区的三名年轻男性的生活,剖析了种族、关系、暴力和未来前景等问题。
[/toggle]
出品:
美国(1991)/彩色
获奖记录:
1991年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新晋导演奖
第64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导演(提名) 约翰·辛格顿
第64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约翰·辛格顿
美国编剧工会奖(提名) Best Screenplay Written Directly for the Screen
剧照欣赏:
电影故事:
洛杉矶市中心住着三个亲密的黑人朋友,从少年到青年,三个人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路。男孩“面团”和瑞奇·贝克是同母异父的兄弟,两人面对艰难的生活困境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瑞奇是一名足球运动员,一心希望赢得体育奖学金进入美国大学,并盼望着藉由运动生涯获得新生活;而“面团”虽仍有雄心在,却屈服于周围的阴暗环境,在性、暴力、酒精和犯罪中不能自拔。瑞奇和“面团”还有一个共同的朋友特瑞。特瑞在父亲“不准吸毒、不准学坏,远离一切是非”的耳提面命下成长……
权威点评:
故事发生在洛杉矶南部某处黑人区。导演用相当严肃认真的态度去探讨黑人居住圈中所隐藏的青少年问题来源。影片开始,冰冷的统计数字就显示在银幕上:每21个黑人中就有1个死于谋杀,而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死于同胞之手。影片首先描写了三个男孩的少年时代,在那个犯罪不断的环境中,孩子们对血腥杀戮已司空见惯。导演辛戈顿将这三个少年身上的暴力倾向视为隐藏的癌症。时间跳到7年之后,特瑞因为家教甚严仍然走在正道上;瑞奇在为运动奖金奋斗,他的女友已经怀上了孩子;而“面团”有了自己的枪,俨然成了一个无恶不作的街头混混。全片的结尾沉痛而真实深刻。
幕后:本片为编剧兼导演约翰·辛戈顿一鸣惊人的处女作,当年他才23岁,就同时入围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及最佳剧本奖,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入围者。
这里没有提及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种族斗争,黑人社区的男孩们拥有爱情和友谊以及求学的权利,可是一旦触及社区内部无谓的暴力冲突时,美好的生活一下子就被消解了。内心深藏的暴力因子,警察的无所作为以及敌视,但更重要的是,暴力冲突一旦形成一个轮番复仇的恶性循环,就很难停止了。
又名:《邻家少年杀人事件》,内容也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大同小异,都在讲青春期的躁动和暴力。而且,两片还同为1991年出品,因此也很难说是谁抄谁。
这部90年代的黑人影片拍的很有神,很有感情。黑人兄弟在被人遗忘的街区里艰难生存,这里充满着贫困、毒品、枪支泛滥,但同时又饱含着太多的爱(LOVE)。这句经常出现在黑人说唱里的句子,看起来矛盾,实则和林岭东电影中的争取快乐的含义相似。西方人的爱(LOVE)和中国人的“情”差不多,更偏向精神层面的含义,西方人的爱有神性,中国人的情有精神,黑人街区的堕落一方面是美国忽略了它,更重要的是黑人在这个恶劣的环境中自暴自弃,相互仇恨,所以导演鼓励底层黑人在困境中要充满希望,争取快乐。否则就只能以离开家园的方式去获得希望。但这个希望总难有精神的寄居之所。90年代的电影慢,因为人文主义要表达神性、灵魂、强调个人。现在的电影节奏快,信息多,但没有内容,甚至没有了人,就像《云上的日子》所说,走得太快容易丢掉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