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蝙蝠侠:侠影之谜》(Batman Begins)改编自DC漫画公司的经典超级英雄漫画《蝙蝠侠》,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克里斯蒂安·贝尔主演,于2005年全球公映。影片是诺兰执导的蝙蝠侠系列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
影片是蝙蝠侠系列电影的重启,开启了一个完全独立的系列,讲述布鲁斯·韦恩成为蝙蝠侠的经过,将一个超级英雄的崛起之路娓娓道来,摆脱了之前一味渲染蝙蝠侠超凡身手的窠臼,注重对其倾注心理上的认同。

电影看点:

诺兰力献蝙蝠侠80周年

英文简介:

After training with his mentor, Batman begins his fight to free crime-ridden Gotham City from corruption.
[toggle title=谷歌翻译,仅供参考]
在和他的导师一起训练之后,蝙蝠侠开始了他的斗争,以使犯罪猖獗的高谭市摆脱腐败。
[/toggle]

获奖情况:

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摄影(提名) 沃利·菲斯特
第59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电影奖 最佳艺术指导(提名) 内森·克劳利
第15届MTV电影奖 MTV电影奖 年度电影(提名)
美国服装设计工会奖 最佳幻想类服装设计 提名
美国电影视觉效果工会奖 最佳实景拍摄电影虚拟场景 提名

剧照欣赏:

最火台词:

Henri Ducard: But I know the rage that drives you. That impossible anger strangling the grief, until the memory of your loved one is just… poison in your veins. And one day, you catch yourself wishing the person you loved had never existed, so you would be spared your pain.

全部台词

幕后花絮:

  • 片名由最初的“Batman 5”、“Batman: The Frightening”和“Intimidation Game”变为最终的“Batman Begins”。
  • 克里斯蒂安·贝尔表示自己当初一度对出演蝙蝠侠略有些疑虑,毕竟这名字已经是个文化符号。“在电影开机那天,一个杂货店旁,一个小男孩看见了我,他过来抱住了我并抬脸望着我,对我说‘你是我的英雄’。”当时他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 本片的服装师是曾担纲《哈利·波特与密室》和《古墓丽影》的Lindy Hemming,由她设计的蝙蝠衣不仅是根据克里斯蒂安·贝尔的身形取模打造,而且具有防水、保温等多种功能,而蝙蝠衣的制作更是在24小时保安的车间里进行。
  • 片中的蝙蝠车造价高达150万英镑,1加仑汽油只够跑1英里。
  • 片中蝙蝠车的实际速度经常达到105英里/小时,连直升机有时都追不上。
  • 在芝加哥街道拍摄期间,一名醉汉曾撞见了蝙蝠车,说他看到了外星飞船。
  • 在影片开拍前,导演组织全体剧组人员观看了1982年的《银翼杀手》,以此当作样板。
  • 在片中的一场追车场景中,剧组动用了30多位特技车手。
  • 蝙蝠侠的很多装备都出自于军事技术。
  • 韦恩庄园从窗外照进的日光出自10万瓦的泛光灯。
  • 片中猛烈的风暴并非CG生成的,而是真正的时速达到75英里的大风,有的剧组人员甚至被吹倒。
  • 片中的打斗场景并非用悬吊的钢丝产生,因为导演认为这种打戏过于优美而缺乏真正的威胁和紧张
  • 《最后的武士》的动作指导大卫·福尔曼在本片中使用了KFM(Keysi Fighting Method)打斗模式,KFM出现于20年前,要求强大的腿部和躯干力量,并强调精神与意志的集中。
  • 克里斯蒂安·贝尔同连姆·尼森在冰面上打斗时曾传来冰层断裂的声音,第二天,冰面彻底解体。
  • 克里斯蒂安·贝尔在本片中坚持了美国口音。
  • 克里斯蒂安·贝尔曾参加1995年《永远的蝙蝠侠》的试镜,是扮演罗宾的人选。
  • 艾什顿·库彻、大卫·伯伦纳兹和休·丹西都曾是扮演蝙蝠侠的人选。
  • 安东尼·霍普金斯曾被邀请扮演阿尔弗雷德,但他谢绝了。
  • 扮演蝙蝠侠的克里斯蒂安·贝尔在影片开拍前接受了为期半年的训练,不但恢复了为出演《机械师》减掉的体重,还增肌20磅。
  • 劳伦斯·菲什伯恩曾是扮演福克斯的人选。
  • 克里斯·库珀、库尔特·拉塞尔和丹尼斯·奎德都曾是扮演戈登的人选。
  • 凯蒂·霍尔姆斯扮演的雷切尔并非是原著中的人物。
  • 为拍摄高速行进中的蝙蝠车,剧组使用了AMG改装的奔驰ML新型摄影车,利用先进的遥控机械手臂拍摄追车场景,而且无需减慢蝙蝠车的速度。
  • 本片是第一部使用2.35:1的银幕比例拍摄的蝙蝠侠电影。
  • 影片上映期间,《福布斯杂志》曾详细估算成为蝙蝠侠的费用,结果为大约350万美元。
  • 本片打破了IMAX影院的首周票房纪录。

幕后制作:

道具设置
影片的美术设计师内森·克罗利在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车库里建起一座车间,用于完成片中主要元素的设计和制作。诺兰和编剧大卫·高耶一边在房间内创作剧本,一边要同克罗利一起研究蝙蝠车的设想。
在以往蝙蝠侠影片中,蝙蝠车都与时代同步,并在张扬中发挥到极致。本片中的蝙蝠车是兰伯基尼与悍马的混血儿,将运动车的精巧灵敏同战车的壮硕相结合。
在故事中,蝙蝠车实际是一种名为“The Tumbler”的军用车原型,它由韦恩公司研制,用于装载人员和装备跨越壕沟和便于在开阔地带通行,但因价格昂贵,韦恩公司没能大规模投产,却被蝙蝠侠发现,从而发展成维护正义的工具。
克罗利和诺兰将完整的立体塑料模型车带给了特效车间主管安德鲁·史密斯,在6个月的时间里,史密斯和他的团队根据不同的雏形完成了5部蝙蝠车。蝙蝠车配备了5.7升340马力引擎,能输出400磅扭力,车身宽9英尺4英寸,长15英尺,重达两吨半,在5秒之内能从静止加速到60英里/小时,可完成长距离的跳跃。蝙蝠车最独特的地方在于没有前轴,而是通过车体侧面支撑车轮。技师们将后轮尺寸加大,并将发动机和变速箱布置在附近。蝙蝠车甚至拥有一副昆虫式的腰身,当加大马力时车身会出现扭曲。另外,蝙蝠车还装有6只卡车轮胎,为了达到设计的侧滑效果,不同场景使用磨损不同程度的轮胎,胎压也要进行相应调校。片中共使用了八辆蝙蝠车,其中五辆装备齐全,一辆电子版配备有活动顶以方便进出,两辆没有发动机并被减重,用于在特殊动作场景中被弹射。
拍摄过程
影片从2004年3月开拍,9月完成,在129个工作日里,剧组到过冰岛、芝加哥和伦敦进行实景拍摄,也在英国著名的谢伯顿电影制片厂摄影棚以及由飞机库改建的、庞大的卡丁顿摄影棚内进行拍摄。
通常情况下,在导演专注于拍摄主要内容时,另一个摄制组将负责拍摄动作镜头和辅助镜头。但本片导演诺兰不愿“一心二用”,而是按部就班、细致入微的进行拍摄,从而保证了他对影片的构思能够贯彻始终。为了使影片的方方面面都突显出现实主义风格,诺兰带领剧组利用实地拍摄、摄影棚布景、实景模型和极少量电脑动画相结合的手段创造出蝙蝠侠的神奇世界。
冰岛东南部瓦特纳尤库尔冰川是剧组选取的第一个外景地,瓦特纳尤库尔冰川是欧洲最大的冰川,占冰岛全国领土面积的十分之一。起伏不平、山石嶙峋的地形地貌非常适合表现影片中以喜玛拉雅山的恶劣环境作为故事背景的场景。由于冰岛只有一条双车道公路贯穿全国,剧组只好自行修路,以通往冰湖、村庄和修道院。
哥谭是影片故事发生的重要地点,芝加哥不仅被用作哥谭市的蓝本,还被用来拍摄许多表现这个虚构城市的外景,包括一段壮观的追车场景,蝙蝠车沿着精心设计的线路像火箭一样在公路上飞驰,并撞飞追捕的警车。这个追车镜头主要在芝加哥河南面的Lower Wacker大道上拍摄,并且得到芝加哥市前所未有的支持,为了拍摄疯狂的追车场景,城市的数个街区都曾被暂时封闭。追车镜头中的一些特别棘手部分使用了布景拍摄,按照三分之一的比例搭建了房顶模型,当房瓦被汽车碾压碎落时,效果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哥谭市外貌的大型模型是在卡丁顿摄影棚搭建的,卡丁顿曾是飞机库,座落于伦敦北部。卡丁顿庞大的2号飞机库长812英尺,高180英尺,棚内面积相当于16个奥运会规格的游泳池,可以容纳8338辆伦敦双层巴士,这是一般摄影棚所无法企及的。
韦恩庄园的内景和外景大部分是在英国的Mentmore塔拍摄,这处地产由罗斯彻尔德家族于19世纪50年代修建,座落于伦敦北部约一个半小时车程的地方。正是在这座庄园之下,年轻的布鲁斯·韦恩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洞穴,里面有无数的蝙蝠和非常壮观的瀑布。
蝙蝠洞布景是在谢伯顿摄影棚内建造完成,大约长250英尺,宽120英尺,高40英尺,它使用了24台水泵,每分钟有12000加仑的水在布景中流过,从而形成瀑布,溪流和滴水的潮湿洞壁。
影片中可以看到蝙蝠侠用他的高科技斗篷“飞”过哥谭市的天空,这个镜头并非出自视觉特效,而是在摄影棚里完成的,没有使用任何绿屏技术。飞翔动作是凭借钢丝和真正的摄影机完成,剧组将摄影机吊在钢丝上,让蝙蝠侠在摄影棚里滑翔了800英尺的距离。

媒体评价:

BBC:一部大胆而杰出的超级英雄电影,是蝙蝠侠电影中最出色的。

《达拉斯新闻早报》:充分忠于原著,这是在同类题材作品中不常见的。

《信息时报》:导演颇有想象力地填补与诠释了亿万家产的继承人布鲁斯·韦恩如何成为黑暗拯救者蝙蝠侠的侠道之路。而且,本片也一改上一集过分夸张、弱智的漫画化风格,采用了较为严谨的现实主义手法,诸如对蝙蝠侠初出江湖、新手上路时的技巧不娴熟以及最初战车、战衣的老土、原始、野性等等细节都让人觉得真实可信。此外,该爆炸的就爆炸、该飚车的就飚车,这些都有着较强的娱乐可观性。

《时光网》:诺兰完全忠实弗兰克·米勒于1986年创作的《黑暗骑士归来》那种粗粝大胆、黑暗写实的风格,同时用IMAX的胶片拍摄模式来勾勒他所期望的歌剧式气魄。影片将超级英雄电影提高至空前的高度,浓郁的暗黑写实风格也影响到了后来的许多超级英雄电影。

等改编自“美国英雄”漫画系列的电影,先天拥有无数本土拥护者,能轻松成为票房印钞机,但是这些好莱坞的“终身最爱”也在悄然改变。

《信息时报》:影片前半段叙述布鲁斯内心转变的戏实在太长太闷了,现实与回忆交错进行,又是倒叙又是插叙,跳来剪去的,像《记忆碎片》那样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而且,影片所叙述的只不过是几乎所有美国漫画大侠都经历过的,即如何克服小时候的内心伤痛(弗洛伊德式的梦魇与恐惧),并将破坏性的情绪化作积极的力量。影片可以说是详实严肃有余,但娱乐观赏性寥寥。

看电影冷知识:

  • [蝙蝠侠:侠影之谜]是基里安·墨菲和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第一次合作,诺兰给布鲁斯的定位是光明与黑暗的双面性,希望演员本身也能具备这种气质,墨菲就成为布鲁斯·韦恩的候选人之一。试镜内容包括布鲁斯和蝙蝠侠两部分,墨菲在演绎布鲁斯的部分时很有个人风格,但身着蝙蝠侠制服后,连他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对劲。虽然演不了蝙蝠侠,但诺兰很喜欢墨菲的演技,干脆让他做了“稻草人”,此后,墨菲就成了诺兰卡司中比较的固定成员,接连参演了[黑暗骑士]三部曲、[盗梦空间]和[敦刻尔克]等。
  •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 蝙蝠侠 ]参考了007的部分故事构架,布鲁斯·韦恩的设定贴合詹姆斯·邦德,他的Q博士当然是摩根·弗里曼扮演的卢修斯·福克斯,为他提供技术支援。不过诺兰觉得他最有007风格的作品,应该是[盗梦空间]。 ​​​​
  • 和绝大部分超英扮演者不同,克里斯蒂安·贝尔最初对“蝙蝠侠”这个角色没什么个人崇拜,他看过一些蝙蝠侠的电影、电视作品,但从未产生想要演一下的欲望。大概是2000年左右,贝尔机缘巧合看了一本漫画:《阿卡姆疯人院》。这是他第一次领略到“蝙蝠侠”这个角色的魅力,就像我们的入坑经过一样,贝尔也追看了一些口碑极好的蝙蝠侠漫画(他亲口谈论到的有《蝙蝠侠:黑暗胜利》和《蝙蝠侠:元年》),并且产生了“如果有机会,我也要竞争一下出演蝙蝠侠”。机会很快就来了,贝尔也紧紧抓住了,在演绎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蝙蝠侠:侠影之谜]时,他怀抱敬意地回避观看其他影视版本的蝙蝠侠,因为对这个角色,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

(看电影杂志)

图书摘录:

这次的坏人包括稻草人(Scarecrow),能用化学药品改变受害者的现实,把他们送进另一度空间(大概是《骇客帝国》看多了);(周黎明《西片碟中碟》)

英语短评精选:

A darker, stormier knight.
更黑暗,更狂暴的骑士。

评分细分
周黎明《西片碟中碟》的评分
前一篇文章地球战场 Battlefield Earth: A Saga of the Year 3000
下一篇文章当黑夜降临 Before Night Falls
克里斯托弗·诺兰
诺兰的电影都围绕哲学社会学的概念、探索人类的道德、时间与记忆理念。使用后设小说的元素、时空变化、唯我论、非线性叙事、视觉语言和叙事元素也是诺兰常用的手法。比起在室内工作诺兰较喜欢外景拍摄,他常使用实际效果来拍摄,而不用电脑成像。此外,他也是一个胶卷电影的支持者,这也是他用来拍摄电影的方式。
batman-begins《西片碟中碟》的简评:剧情设在伦敦,主要桥段依然是布鲁斯·韦恩乔装打扮的蝙蝠侠为民除害的故事。

2 评论

  1. 自幼失去双亲并不意味着了解人性的丑恶,亲眼目睹犯罪也并不代表知道民间疾苦。
    因此,他四处闯荡,走遍世界,洞悉犯罪心理,感受人间冷暖。
    从当初以报仇雪恨为目的,到后来拯救天下苍生;
    从当初以暴制暴,到后来坚守不杀人的信仰;
    从当初懦弱的花花公子,到后来正义的化身,这就是成长。
    要想让别人心生恐惧,就必须先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
    要想战胜恐惧,就要成为恐惧本身。
    曾经惧怕蝙蝠,于是他成为了蝙蝠侠。
    人人都在扮演超级英雄,唯独他是在扮演布鲁斯·韦恩。
    布鲁斯·韦恩是面具,蝙蝠侠才是真身。
    你外表下是谁并不重要,你的所作所为才重要。

  2. 诺兰把蝙蝠侠系列带到了全新的高度,完整地诠释了布鲁斯·韦恩为什么会成为蝙蝠侠:克服内心的恐惧、武装自己、坚守道德底线和无与伦比的自制力。他是我们每个人的影子,所以才这么迷人。

你的评论可以尖锐,也可以湿疣!